在重症病房,患者除了常规治疗方案外,还会有一条特殊医嘱-俯卧位通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趴着睡”。是不是觉得这个姿势很奇怪,为什么要趴着睡呢?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危重患者如何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重症病房里经常会收治一些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患者,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病死率高。俯卧位通气就是一种治疗ARDS的辅助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使背侧萎缩的肺泡复张,增加肺容积,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使肺和气管内的分泌物得到良好的引流,而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从而改善氧和,缓解呼吸困难。俯卧位通气对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来说是一个简单、经济、有效地治疗方式。
危重患者如何实施俯卧位通气?
1.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2)操作前充分予患者吸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窒息。
(3)评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重点部位用泡沫敷料减压(前胸、髂脊)。
(4)调整好各种管路位置,尽量沿身体纵轴摆放,监测、插管、气囊压力及导联线等。
(5)充分镇痛,适当镇静,使患者处于相对镇静状态,以减低患者的不安。
(6)提前0.5-1小时停止进食及肠内营养,必要时10分钟前胃肠减压。
2.操作流程:
应由至少5名操作者执行,人员分工及职责见下:
第一人(指挥者)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和发口令。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路、胃管、静脉置管。
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尿管、及该侧管路。
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路、静脉置管。
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固定该下侧管路。
(1)第1人为(指挥者)发布口令并固定气管插管。
(2)第2人移除患者胸前导连线。
(3)其余四人将患者身上及身下单子两侧对齐向内卷起至患者身体两侧,同时将患者托起,先平移向有深静脉管路的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深静脉管路同侧卧位。
(4)第2,3人将垫枕垫至患者身体下的平肩、平髋位置,保证患者腹部悬空避免受力。
(5)所有人共同将患者身体向对侧翻转平趴至床上,连枕头及床单一起将患者抬至床中央,头部垫U型枕。
(6)第2人在背部重新连接心电监护(位置与仰卧位时一致)、固定各导管。
(7)第3,5人协助患者下肢的肢体摆放及固定好下肢导管。
3.俯卧位期间的护理要点:
(1)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呼吸机参数。
(2)应保持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人工气道,密切观察人工气道通畅情况。
(3)应避免眼球受压,眼睑应保持闭合。
(4)头面受压部皮肤垫软枕、水胶体泡沫敷料,患者头面部在保护气道安全的前提下每1-2小时侧转一次,防止局部受压。
(5)双上肢及双下肢每1-2小时体位变动一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躯干可以配合上肢及下肢的肢体变动使用软枕给予左右侧每1-2小时5°-8°的侧转。
(6)按需吸痰,吸痰时保持人工气道的固定,防止意外脱出。
(7)俯卧位期间预防非计划拔管、反流误吸、压力性损伤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应立即终止俯卧位通气。
参考文献:
[1]实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规范/邵小平等主编.--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5
[2]内科护理学/尤黎明,吴瑛主编.--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6
[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T/CNAS 23-2023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
注: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