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先生!一起来看央视纪录片《中国教育名家列传•顾明远》
2024-09-28 10: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的传统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了教师特殊的使命,新时代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冀。


今年教师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推出《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系列纪录片,在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第一季共6集,每集30分钟,讲述了于漪、卫兴华、高铭暄、顾明远、潘懋元、龚全珍六位教育名家的动人故事。节目以“探寻”“走近”的视角,追寻大先生的足迹,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书写了一部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育人史,折射出新时代的教育家风貌。


图片

献礼第四十个教师节!跟随“大先生”领略新时代教育家风貌


图片

《大先生——中国教育

名家列传•顾明远》
图片


‍‍
顾明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从教70余载,顾明远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几乎所有的重大教育改革。
图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图片

1929年10月,顾明远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则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生活平淡而幸福。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打破了顾明远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兵荒马乱、流离失所,年少的顾明远过早地体会到了身如浮萍的人生境遇,也让他在心底萌生了家国情怀的种子。而随着中学生涯的开启,这颗种子逐渐成长为了“少年强则国强”的远大抱负。

新中国成立前夕,顾明远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带着一纸通知书一路北上的他,也由此迎来了人生新的篇章。新中国的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这让顾明远下定了“教育报国”的决心,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业之中。22岁那年,顾明远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来到当时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与陌生的语言环境,顾明远坚持不懈、排除万难,终于在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校的本科毕业证,并获得了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但想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正需要他,顾明远丝毫没有犹豫,选择了即刻回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图片

回国后,在北师大附中,他信心满满,一头扎进教学工作之中。课上抓教学,课下抓德育,他迫切希望自己的严厉,能换来学生更多的进步,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然而,不知不觉中顾明远却发现,自己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眼里并不是那般美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顾明远意识到:过于严厉的教学方式只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老师知识的传授、价值观的引导也便难以传递给学生。于是,他开始对苏联教育理念进行辩证式借鉴,从只注重教育的目标和结果,转换到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去理解、关爱学生。自此,他也逐渐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传播开来。而学生丁瑞常深深理解,老师口中的“爱”不只是外在的一种表达,它所蕴含着的是老师为国育才、教育强国的理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创办比较教育学科

图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央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顾明远敏锐的意识到,建立比较教育学科可以通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方式,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为国家培育更多教育政策的研究人才。

图片

不过,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专业的学位体系、学术期刊、课程体系等要素都要具备。为此,顾明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一批教育学者,作为新学科创办的基础性研究人员来丰富课程体系,同时,他将自己多年来为研究教育学创办的内部刊物《外国教育动态》,按照新学科需具备学术期刊的要求进行全新梳理。却在实践中发现当时的教育研究经常关注的是国外的教育,而对国内的教育研究不足,没有从立足中国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教育来进行比较。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顾明远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十余个省份,在100多家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终于在1982年,我国第一本比较教育学科的教科书出版问世,比较教育学科也由此正式建立。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师,就要有家国情怀

图片

20世纪90年代初,顾明远接到教育部任务,负责带头编写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学教材。为了全面了解教师的实际水平,他继续奔走各地,深入城市农村。当他发现,全国八百多万名中小学教师中仅有约3%的人拥有本科学历时,心情无比沉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又如何能实现为国育才的目标呢?于是,顾明远产生了一个要开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迫切想法。最终,在顾明远的努力下,1998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19所师范大学,有1400多名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被录取。到了2002年,招收学生达到8000人,共有29所师范大学设立这一学位,至今已有30余万名教师拿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以说,这一学位的设立,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彻底改变了我国教师进修的格局,为国家师资力量的培养和育人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如何将中国有史以来大到教育思想、政策、理论,小到教育术语、学说、法规等概念释义,综合囊括到一部权威著作当中,既为教学实践提供专业的知识和信息,也为教育学科发展以及教育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教育大辞典》正是填补了我国教育领域的这一空白。然而,编纂《教育大辞典》不仅工程量巨大,还要保证收录词条尽可能全面,而且按照辞典编写的要求,每一个词条都需要避免错误、重复。因此要对每一个词条的解读、释义,进行反复的梳理和校对。1986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顾明远57岁,本已非常忙碌的他,又迎来了一项艰巨挑战,编纂《教育大辞典》,而这一干就是12年。

图片


图片

如今的顾明远虽已95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他常说“多坚持一下,就能为中国教育多做一点事情”。执教于三尺讲台之上,顾明远以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笔耕于月下灯前,他以朴素的初心诠释执着一生的教育理想,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行走于天地之间,他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丰碑拓宽生命的厚度,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顾明远,犹如一座灯塔,予以学子指引与启迪,照亮教育强国之路。

图片



图片

《礼记·曲礼》有载:“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里“先生”指的是老师,只有在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方能称之为“大先生”。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大先生,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与精神力量,共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图片



图片

-bnuweixin-

来源:央视科教、微言教育

排版:张钰笛、张月

责任编辑:岳天舒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