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崇文的地名往事(四,从广渠门内到花市大街)
2024-09-28 18: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白桥大街:从臭沟独木桥通往阳关道之路

北京城区从不缺“甘石桥”“白石桥”“甘水桥”等石质桥梁。于是,但我看到“白桥”二字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汉白玉或其它质地的石桥。这样的说法,后来证明是想当然了。

就在老北京外城的东便门与广渠门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这条道路北起崇文门东大街(东便门桥),南至广渠门内大街,中与东花市大街、东花市斜街相交,东侧有白桥北里、白桥南里居住区。

这条道路,便是白桥大街。

与永安路、龙须沟路等一样,在清朝的时候,此街是条臭水沟。从西侧花市大街路北的火神庙流过来的污水汇集在此处。而臭沟西侧,则是荒草地及荒坟,住户极少。

1947年市政部门称此地为白桥,源自这里有一座可走马车的木桥,俗称白桥。如此说来,这白桥只是一座木桥,并非汉白玉石桥。

待1965年地名革命的时候,这里被命名为白桥大街。

在白桥大街南口路东,也就是白桥南里之内,有古刹隆安寺。民国以后改为小学校,现为崇文区青少年科技馆,部分区域在腾退后归东城区文物部门管理,不对外开放。

白桥大街东侧,曾经设有著名的北京工艺木刻厂。这里所生产的宫灯,行销国内外很多地区。

花市大街:一条充满了历史气息与文物古迹的街巷

花市大街的名称,似乎并未出现过。这话怎讲?居住在大街附近的老崇文人都知道,他们自出生时候起,就只有东花市大街与西花市大街。

其实,两部分花市的名称合在一起,也不是没有过。比如,明代就统称这里为神木厂大街。

据文献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为营建北京城,命人取巨大木材于川蜀。运至京城后,存放在距离大通桥不远处。永乐二十年(1422年)在崇文门外东侧(大体是东花市)建立神木厂,并沿用为地名。

神木是用以皇家建筑的木材,所以算是皇木。但神木又是皇木中体量最大的,因此不会有许多。京城内外的皇木厂(黄木厂)有不少,但存放神木的地点却不多。

到了清代,神木厂早已移出外城,这里便被改名花儿市街。

花儿市上不卖鲜花。如果您要买鲜花,一定想着奔老宣武,或是丰台。现今长椿街南口往北,曾经是都土地庙。昔日的都土地庙,便是售卖鲜花的。反过来,在花儿市街上,您只能买到假花。

可这假花,一点不必真花便宜。根据《宸垣识略》中的记载:“花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有市。”市上多售妇女插戴之花。而这些花,是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绢花、绒花、纸花等。

花儿市街以“花市”而得名。旧时的“花儿市”,具体是指羊市口以东,小市口以西一段。街中因有火神庙,每月逢四日有庙会,后演变为花市集。

正是由于花儿市的兴起,崇文门外上三条、四条胡同也相继开设许多制做绢花、绫花和丝线作坊等。

要说起来,花市大街庙宇颇多,明隆庆二年(1568年)于街北建火神庙。明代还于街东段建成灶君庙。

​这座皂君庙,于康熙年间重修,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庙会,多售日用杂品、炊具和农具之类。昔日的皂君庙内,有一株辽金时古槐。山门外有一对铁狮子,北京人谚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即源于此。

到了民国初期,皂君庙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此时,由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侯喜瑞等人义演筹资兴学,在此庙修建教学楼。1941年改称穆德小学,也就是后来的崇文区回民小学。一对铁狮子,还留在校园之内。

大街南侧矗立着兴建于明代的清真寺。据残存碑碣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缮该清真寺,雍正七年(1729年)建碑亭一座,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于附近失火殃及该寺,后又集资修建。

花市清真寺寺与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被誉为北京城区穆斯林礼拜寺三大寺庙之一。

清宣统年间,以北羊市口为界,大街西段称花市大街,东段称花儿市。自民国36年(1947)开始,整条大街分成西花市大街、东花市大街与铁辘轳把三段。其中,铁辘轳把的名称,来自此处曾有制做铁辘轳和钉耙的作坊。

1965年地名调整时,将羊市口以西至崇文门外大街一段改称西花市大街,以东一段将吉庆里、铁辘轳把合并称东花市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花市大街的区域,逐渐恢复发展成商业、服务业的繁华地区。大街两侧有百货、副食、旅店、照相、饮食、绒鸟、绢花等行业。1980年在其东部又开辟了农贸市场。

那时候,位于该街的北京绒鸟厂和绢花厂早已闻名于国内外。绒鸟厂生产的绒鸟及其它动物、绒花等品种繁多,造型逼真,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绢花厂生产的绢花鲜艳夺目,形象逼真,为国内外群众所喜爱。

东花市斜街:袁崇焕墓与“宏志班”毗邻

除了花市大街,老崇文的地面上,还有一条曲曲折折的斜街,也被冠以“花市”之名。这便是东花市斜街。

其实,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这条街巷被称为卧佛寺街。到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左右,这一带被统称为卧佛寺,因街内有卧佛寺而得名。民国以后分为卧佛寺前、后街和卧佛寺头条至八条。

1965年将佘家馆、史家胡同、牛角湾并入,因其走向为斜街,又靠近东花市大街,因此得名东花市斜街。

​斜街路北的那座卧佛寺,而今多少还能见到一点建筑。里面的巨大木质卧佛,则是上个世纪60年代移出,后放置在北京法源寺的藏经阁内。

卧佛寺墙外曾有跑马场,后来是北京玻璃器皿厂和东花市玉器厂。斜街路北市曾是广东义园,1954年后是北京女十五中、第五十九中学,2003年第五十九中被并入广渠门中学。著名的“宏志班”就在广渠门中学内。

学校操场南边不远处,就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墓与祠。碑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由同乡吴荣光所题,60年代碑被毁。其西为佘家馆,据传当年袁崇焕为奸臣陷害,暴尸于街,其佘姓仆人在黑夜将尸体草葬于此,并为袁守坟,其住处后人称佘家馆,后改广东义园。

北角湾胡同:跟“牛”有关的老地名

在老崇文与老宣武的地界儿上,有不少的“牛”。比如,牛街、牛蹄胡同(而今的留题胡同)、牛血胡同(而今的留学路)等。其中的很多胡同名称,在被雅化之后,就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咱们聊的北角湾胡同,便是如此。

这里于明代被称作牛角胡同。到了清光绪年间,改称牛角湾,民国后沿用。1965年地名整顿,此地被分称北角湾胡同和南角湾胡同。

据说,昔日的牛角胡同区域,曾遍布着坟地和臭水沟,居民生活贫困,多以拉排子车、蹬三轮等为生。民众的房屋破旧狭小,卫生条件差。

上个世纪50年代,市政部门对危旧房屋进行了维修和改建,修建了上下水道,居住条件才大为改善。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