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东城融媒推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东城实践”新时代街道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反映近年来全区各街道在弘扬使命价值、深化“六力提升”方面,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今天刊发专题报道《和平里街道:以城市善治提升民生温度,构建宜居友好“和平人家”》,敬请关注。
聚焦“一老一小”,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东城区首个社区儿童友好花园;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足不出“圈”便能“一站式”享受多种便民服务……近年来,和平里街道坚持把民生发展置于首位,着力构建集社区友邻中心、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平台、养老照护机构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区域养老服务体系,拓展“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构建和谐宜居友好的“和平人家”。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为老人晚年生活增添幸福感
中午11点半,友邻餐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前来就餐。66岁的杨女士是友邻餐厅的常客,她说:“我在和平里地区住了42年,平时不爱做饭,但是喜欢样样都吃点,这家社区餐厅特别适合我,小份菜口味好,我几乎天天都来。”
友邻餐厅是和平里街道今年新增的一家社区餐厅,为附近居民提供早、午餐服务。餐厅主打精品小碗菜,实现了自助取餐、智慧结算,居民可以根据口味排队自助拿取菜品。结账时,只需在结账窗口将餐盘摆放在规定区域就可自动识别价格,操作更便捷、卫生。自今年7月运营以来,友邻餐厅就美名“远扬”,早餐时段用餐人数可达100多人,午餐时段可达200多人,解决了周边老年人做饭难、就餐难问题。
近年来,和平里街道不断优化提升社区环境和为老、助老服务水平,全方位多角度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与关心: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相互帮扶;助老服务团队每月都为独居高龄老年人免费上门理发、修脚、擦洗油烟机;老年餐桌推出老人餐和上门送餐服务;“助老打车暖心车站”的建立让社区老人打车更容易;社区舞蹈队、合唱队、戏剧社、乒乓球队等精神文化活动丰富。
杨女士说:“我们老年人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门口就能养老,吃穿住行样样方便,老年生活丰富多彩,这就是我心里向往的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模样。”
如今,在和平里地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服务支持、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得到了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让老人们乐享“幸福和平养老圈”。
打造社区儿童友好花园
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在和平里七区社区居委会门前,有一处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的儿童友好花园,这是今年7月刚刚建成的东城区首个社区儿童友好花园。
走进七区社区儿童友好花园,这里分为儿童与运动、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个板块。以深色铺装和彩色线条、运动多功能划线、趣味划线的方式,场地被划分成多个运动区域,成为社区中的综合活动中心;矿物化石区、自然调色盘、室外课堂、植物科普区、昆虫旅馆、自然科普墙,让青少年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儿童桌游社交、儿童社区议事厅两个平台,为社区儿童提供了表达意见建议的“话筒”,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社区治理。
七区社区党委书记邓海红说:“我们和四组社区居民家庭签订了绿地认养协议,每个家庭认养了至少两平方米的绿地。居民经常带着孩子到自己认养的绿地看一看,浇浇水,有的绿地上还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孩子们还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七区社区儿童友好花园是集社区活动中心、家门口的儿童自然探索基地、城市儿童友好社区改造示范区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昆虫旅馆”“大树之间”等自然科普活动相继在这里举办,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陈女士说:“有了儿童友好花园,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在家门口就能亲近大自然,自己当园丁,孩子特别有成就感。”
近年来,和平里街道秉持“儿童友好”原则,倾听儿童的声音和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模式,为辖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
创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社区居民“近”享品质美好生活
早上8点,地坛社区附近的东单菜市场开门营业。87岁的曹女士用积分换了很多生活用品,工作人员免费帮她送到家里。曹女士说:“我的腰不太好,提这么多东西回家确实有点困难,菜市场的工作人员帮了我大忙。”
不仅是免费帮老人送菜到家,改造升级后的东单菜市场还增加了修表、配钥匙、扦裤边、洗衣服、洗鞋等便民服务,曹女士直呼“太方便了!”
不只是便民服务,“圈”里的文化味也十分浓郁。和平里街道以地坛公园为中心点,“我与地坛”网红咖啡馆结合史铁生文学背景,整合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各类文化、教育、文创产业和品牌资源,多次举行读书会、阅读主题活动等,为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添多样性。
家门口的菜市场、街道边的商超、路口旁的公园、沿街可见的大小店铺、周边的电影院、社区医院和图书馆……近年来,和平里街道通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内基本保障类业态网点100余个,品质提升类业态网点150个,优质品牌引入率达到56.7%,商店连锁化率达到51.8%,智能无人设备100余个。
如今,住在和平里街道的居民以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就能解决购物、服务、医疗、餐饮、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街道真正把幸福放到了居民身边。
一把手访谈
以城市善治提升民生温度
打造首都基层治理和平里样板
人居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适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围绕如何贯彻全会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实现人居环境长治久美、谱写基层治理善治新篇,记者对话和平里街道工委书记崔旭,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记者
基层工作关系一方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和平里街道是如何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宁?
崔旭
和平里街道位于首都核心区最东北端,平房院落与高楼住宅、小巷胡同与现代商街、中央单位与商务楼宇交错汇集,历史与现代相互交错、文艺与市井和谐共存。
近年来,和平里街道立足首都站位、对标首善标准,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在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共驻共建等方面优势,创新“党建引领、创新驱动、群众点单”模式,探索“建管投一体”的“片区化改造”新思路。
通过“和枫慧语”品牌调解矛盾,实施“月月有协商”解决社区难题,举办“5·6民族团结日”“地坛书市”“地坛庙会”等文化活动,以城市善治提升民生温度。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开展“和合共治”主动治理和党建引领边界共治专项行动,彰显首都核心区街道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首都基层治理的和平里样板。
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未来,和平里街道在基层治理等工作方面还有哪些新计划、新目标、新愿景?
崔旭
和平里街道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深刻把握首都发展核心要义,坚持把民生发展置于首位,着力构建集社区友邻中心、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平台、养老照护机构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区域养老服务体系,拓展“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时,以群众诉求驱动城市治理变革,深化主动治理、践行未诉先办、探索边界共治,推动治理重心向社区下移,“减”“赋”结合、以“赋”促“减”,持续推动“小马拉大车”向“小马拉好车”转变,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贡献和平里力量。
百姓声音
东河沿社区在2023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生活在和平里地区,我感觉特别幸福。我今年78岁,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社区餐厅我经常去,饭菜味道好,软烂可口,很适合我们老年人吃。健康义诊、免费体检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督促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从小爱好文艺,喜欢演戏,社区话剧社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我无比自信和高兴。“老年友好”四个字,我在和平里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东河沿社区居民 王萍
我以前不知道“儿童友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自从和平里街道建起了儿童友好花园,孩子们有了专属的运动场所,青少年活动和自然科普活动轮番开展,孩子们像“小大人”一样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在一次次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成长,我才明白,“儿童友好”的真正含义是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适宜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片乐土中成长,我看到了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笑脸,我特别的感动,也由衷地充满了感谢。
——七区社区居民 闫瑜书
策划:郭佳 洪珊 乔斐 李帅 张博 黄明健
文字:王慧雯
图片:和平里街道 张博 乔建 我与地坛THECORNER
部分图片来自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