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崇文的地名往事(六,金鱼池、龙须沟那片地儿)
2024-09-30 13: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金鱼池:养金鱼的那片地儿,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岁月流转
位于天坛路北侧,有几条冠以“金鱼池”之名的胡同。这片金鱼池,在历史上曾是民众的游览胜地和娱乐场所。
当然,在民国时代,尤其是首都南迁以后,残存的金鱼池及其东南臭水沟,已是秽物四溢,污水一潭,每至夏季,蚊蝇丛生,臭气冲天,居民苦不堪言。1949年后,政府大规模地整治金鱼池一带。初期,以今金鱼池中街为中心,整修后为可以养鱼和划船的街心公园。很多的老崇文人,或许还能记得金鱼池里养金鱼的那段短暂岁月。
到了1965年,由于居民的住房不足,市政部门决定填平金鱼池,并于其上建居民楼房。当时命名为思甜街、向荣街、更生街。
随着楼群的发展,又由东向西分别称做香椿楼区和金鱼池东区、中区、西区。
至1980年,由东向西分别定名为金鱼池东街、中街和西街。金鱼池地区的老百姓,长期生活在筒子楼、简易楼中。按照当时建设部门的说法:有些楼房的建筑标准,就相当于解放初期简易平房住宅的水平。在廊子里做饭,到楼梯旁取水,到楼外上厕所。墙体是空斗砖,楼板是槽形板,上下干扰。没有暖气,更没有煤气。
21世纪初,金鱼池地区的大规模民居改造工程完成。北京人艺为此排演了话剧《万家灯火》,由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李光复、王领等参演。至2022年,养金鱼的区域,再次成为金鱼池的风景。
龙须沟路:记录着南城环境变迁的一条小路
天坛路以北,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龙须沟路。它是与西园子街、天坛路并行的。
根据文献记载,龙须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外城的东南部。
这条河最晚明代就出现了,当时并没有河名。另据考证,明正统年间,此河水与正阳门东护城河水流,经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使早年的龙须沟水量增大。
至少在清光绪年间以前,龙须沟水还是清澈的。到了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三里河的水干枯,河道淤成陆地。随后,红桥下游的水成了死水。
进入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沟。当时,各地逃荒逃难的穷人很多都聚居于此,加之一些制作皮子的作坊存在,使得龙须沟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到了雨季,更是臭水横溢,倒灌入北侧简陋民房,以致墙倒屋塌,危害于民。
民国初叶,为了建设香厂新市区,政府决定,将虎坊路至天桥一路的明渠改砌暗沟,从而形成了永安路。龙须沟的东段,即天桥东,经金鱼池、红桥,折而东南仍为明沟,继续呈现垃圾遍地,散发着恶臭的面貌。
1950年政府将龙须沟改为暗沟,上面筑成10米宽的沥青路,定名为金鱼池大街。1965年北坛根、牟家井、黄庄并入,又改称龙须沟路。
您要是前来怀旧,千万别忘了事先再看看老舍先生的那部经典剧本《龙须沟》。
天坛路:与潘家园市场有着历史渊源的一条路
这是一条呈东西弧形走向的冗长街道,它东起天坛东路,西至前门大街与永安路相接,自东向西与法华寺街、崇文门外大街、磁器口大街、金鱼池中街、金鱼池西街相交。
昔日的外坛墙以北,曾为金鱼池大街。金鱼池大街西端分别为天桥东一巷、二巷、三巷,东端则为北坛根、黄庄、西四块玉。
1954年,拆天坛公园以北外坛墙,扩展修建为天坛路。同时,北坛根的那片区域、天坛东一巷、东三巷和西四块玉部分并入其中。
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天坛路,西段北侧有崇文区修理公司、北京市鞋帽公司、元隆顾绣绸缎商行、北京市交电公司交电大楼等;中段东北角有红桥小商品市场,东侧则是法华寺市场。
天坛路南侧、公园北门以西,沿坛墙根建有崇文区天坛商品市场。北门以东沿坛墙根、自西而南有弧形商棚建筑,这便是著名的“红桥农贸市场”。经营项目有木器家具、杂粮干果、小工艺品、蛋禽鱼肉等类,品种齐全,受到国内外顾客欢迎。
此后,随着天坛地区的城市改造,天坛北坛墙的旧货市场搬到了白桥,又搬到华威西里,最后落脚在潘家园,也就是而今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而今,当新北京人在逛天坛的时候,还有几个能知道这里曾经的喧嚣呢。
锦绣头条至三条:一片居住过京剧名伶的消失街巷
珠市口东大街中段以南,曾有几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这几条胡同,在明代被称为鞭子巷。因是卖鞭梢的集中地,于是得名。清乾隆年间称鞭子巷头条、二条、三条。1965年,改称锦绣头条、二条、三条。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小的时候就曾居住在鞭子巷三条与头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少年时也曾居住在锦绣头条8号。著名京剧老旦演员李多奎曾在锦绣头条2号居住多年。马三立先生还留下相声作品《学唱李多奎》。
如今,除了一座小庙,若干古树之外,这片街巷已经消失在新建的居民小区之中。
青云胡同:从高庙一路走来的庙宇集聚地
这是一条南北曲向的胡同,其北始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在清代,这里被称作高庙胡同。高庙是什么庙?根据字面意思,大体是地势相对较高的庙宇。在古代中国,高庙多指儒、佛、道三者融合的民间寺庙。自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这种庙宇在国内还是比较常见的。
到了民国时代,《民国北京城图》称这里为庆云巷(庆云大院)。又依照清代《京师坊巷志稿》的说法“……在大小崇贞观与北芦草园之间有庆云庵。”看起来,庆云大院的名字是这么来的。
1965年,十间楼并入庆云大院后,庆云大院亦更名为青云胡同。而十间楼的地名,则出现于清光绪年间,胡同内因有十间楼房建筑得名。
现该胡同以居民住宅为主。在上个世纪末以前,胡同内开设有青云旅馆、红旗厂一车间、铸造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中心、副食店等。
青云旅馆旧址原为颜料会馆和火神庙。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将毗邻的火神庙并入。颜料会馆、仙翁庙和火神庙,在颜料行与当地民众心目中已形似地名。
北芦草园胡同:梅兰芳曾两次居住过的地方
前门外大街的西部,可谓是热闹至极。而前门外大街的东侧区域,您可熟悉?比如,梅兰芳先生两次居住过的北芦草园胡同。
北芦草园、中芦草园与南芦草园,在明代统称为芦苇园。这里原为元代文明河(三里河)的河身。后来,随着河道水枯,此地逐步成为芦苇塘。待填平建房后,即名芦苇园。
清时将其分为东芦草园、中芦草园、南芦草园。民国之初,改称北芦草园、中芦草园和南芦草园。
清朝的时候,中城吏目署设置在北芦草园胡同内,西口有火神庙(《京师坊巷志稿》),昔日的北芦草园为土路,通大车,有商号,以皮货、木厂为多。现多为居民住宅。上个世纪末,在胡同西口有前门文化站,北口有北芦旅馆。
草厂头条至十条:从堆草到住人的转变
都已经聊到芦草园了,就不能不聊聊草厂头条至十条。
其实,草厂的名字,与芦草园的名称由来相差不大。在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统称这里为羊房草场一至十条胡同。清称草厂一条至十条胡同。民国沿用。
这草厂之名从何而来呢?据《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
过去这里房屋较整齐,多为中上等住户,并多会馆。《宸垣识略》记:“东城会馆之著者……草厂头条胡同曰广州、麻城、金箔。”现均为居民住宅。在经历了大规模地重修之后,草厂地区的人气儿,还没有完全恢复。
南官园胡同:老崇文也有这样的地名
北京城区内外的官园,可不止一处。最出名的,便是西城区的官园了。而在老崇文,也有这么一片官园。
这片官园,在明被称为官菜园。清乾隆年间称南官园胡同,宣统年间又称南官园,民国沿用,到了1965年开始使用现在的名称。
既然是官园,那到底是官方的什么园呢?根据《宸垣识略》的记载:“今草厂胡同东有平乐园,南官园、北官园、贾家花园等名,皆昔时园亭遗址。”
在南官园胡同西南隅的亭园,于清代后期才渐渐废弃,只留下胡同的名称。1950 年后,胡同内除有几栋危旧房翻修之外,一般为旧式瓦房,有几座较好的四合院,现为居民住宅。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取消
提交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