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锡慧:温和而坚定,双向奔赴的魔力
2024-10-04 12: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姜锡慧老师的故事,是一首温暖的教育诗篇,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她以温柔而坚定的魅力,与同学们碰撞出双向奔赴的火花,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她的教室里,教与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心灵的交流,是灵魂的触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身边的好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姜锡慧老师,听一听她的故事。

姜锡慧,女,中共党员,1981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2005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事故预测、应急救援等。主要讲授课程有:安全监测监控、应急救援基础、建筑施工与安全等。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参与编写行业标准1项。荣获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2年,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023年,所在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匠心育人,细琢教艺愈精湛

十九年前,二十三岁的姜锡慧老师留在学院办公室从事党务和教务工作。随着对学校的深入了解,看着校园里那一张张纯真的面庞,她心中渐渐萌生出走进学生群体的想法,想成为专职教师的信念一天天在滋长。两年后,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准备,她终于得偿所愿,开始教授专业课。

姜锡慧老师回忆初次授课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我至今仍记得,尽管在私下演练了无数次,课程内容记了一遍又一遍,但第一次踏上讲台后说出的第一句话就卡壳了。不过学生们很可爱,他们没有嘲笑我,而是轻声鼓励我。我真是既感动又感激,也正是那次课后,我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决心要回报这群可爱的学生。”

为了提升课堂效果,她投入大量时间准备和反思,精心制作每节课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致力于创造一个高效且愉悦的学习环境。

为弥补自己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姜锡慧老师开始用心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并频繁“偷师”,经常像个学生一样在后排边听课边反思,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和教学培训。姜老师用心去感受每一次的课堂呈现,仔细聆听评委们的宝贵意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通过教学比赛,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实我在刚开始上课时完全是凭借着一腔激情在授课,还是多亏了一次比赛的点评才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清了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最初,由于课堂反应较好,我自满于自己的课堂效果。然而,直到参加校赛,才惊觉自己的可笑之处。比如别人的教案要素齐全、设计精巧,反观自己准备的材料却只有对教学过程的简单描述。那次比赛让我深感羞愧,也正是那次比赛使我明白,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不断地去追求精益求精。”

姜锡慧老师整理内心、铆足干劲,从一名稚嫩的新手老师开始蜕变,先后多次获得院级、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获评校级教学质量奖、冲击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等。

姜老师说,比起获奖,更让她开心的是通过观摩示范课、参与培训和赛事交流,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能够用更系统的方式去设计课程的内容和授课节奏,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高效,评估方式更加多元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因材施教的体验。

每到最后一节课,她都会发给学生们一份调查问卷,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以便让下一轮授课变得更好,力求将每一堂课都打造成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生们带来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者的担当与使命。

用爱耕耘,静待桃李更芬芳

教育的真谛是爱与责任,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姜锡慧老师始终保持着温和、平等的姿态,用尊重、关怀赢得了学生的爱与信任。在班主任带班和心灵导师指导过程中,姜老师一直在留心观察、收集着每位同学的小特点、爱好、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等。不光是组织学生开会交流,还会带着学生们去爬山、散步、聚餐等,每次交流的话题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学习,也会聊一些游戏、音乐、阅读体会等诸多方面。每到一些期末、转专业、考研、就业等重要时间节点,她都会给学生们加油鼓劲,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们都亲热地称呼姜老师为慧姐,或许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个亲切的大姐姐,如家人般用爱温暖着他们。

谈起怎么和学生相处,姜锡慧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都很敏感,你得真的把他们当朋友,真诚的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经验和趣事。遇到事了,他才会主动找你倾诉。”有的时候为了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姜老师还会主动找学生了解并下载一些流行的游戏、音乐来体验,笑称这是在“打入敌人内部”。她认为“爱学生,才能接受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天地,与他们心灵相通;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诲,而且有的时候还会有意外之喜。”

“比如我在教授《建筑施工与安全》这门课时,注意到学生的积极性不强,但每年的就业去向中建筑类企业却占比很大,后来就开始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去观察学校周围的工地,联系北京市的建筑企业作为本科实习基地,用爬虫工具分析了建筑类岗位的要求并将结果反哺于教学等。后来搞着搞着,不光是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高,我自己也领着大创的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发表了论文,还因此承接了与职业需求相关的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担任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建筑类课程培训金牌讲师等。所以说,付出在不经意间总会有回报。”

虽然现在姜老师的鬓边已生出几根白发,但她提及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由内而外散发着青春光彩和蓬勃朝气,这,就是双向奔赴的魔力吧。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姜锡慧老师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灵魂的人,应该是师生共同进步。对于自己,姜老师恪守“慎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责任心、宽容心、细心、耐心、爱心做好本职工作。在授课内容方面,姜老师也经常会把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党性内涵等融入课堂,比如:

在讲到“如何让待检工件磁化”时,姜锡慧老师会从磁性引申至人性,告诉同学们“近朱者赤”,引导学生向上社交,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在讲到“涡流检测”时,会引出科学家麦克斯韦的轶事,进而让同学们明白,若要取得成就,需在平日里一点一滴地积累,因为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讲到“应急决策”时,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为切入点,结合知识点,让大家体会为何要做到以及如何做到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课堂上,姜老师认为“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她经常用“很潮、很搞怪”的方式让同学们去认识和理解课程的重难点,她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贯通,让同学们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生活中,姜老师经常以自己或身边的事情举例,让学生“先做人后做事”,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品德修养影响学生。她用真诚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和中肯的建议。她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姜老师深知,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她以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光彩。

携手共进,培育杏坛花满枝

一开始,看着周边有的同事们将精力偏向于科研工作,她有时也会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我把授课当做工作的重心,这样做真的对吗?可每次在课堂上看到同学们期待的目光,解惑后恍然大悟的眼神,她便愈发确信,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就是自己所追求的。虽然这样做“性价比”不高,虽然很多人说她“傻”,但她就是这般醉心于教学,毅然坚持了下去。

随着姜锡慧老师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逐渐被认可,一些同事开始向她咨询关于教学、比赛的经验。而她也非常乐意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每当有同事来交流,姜老师总是热情地接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她会根据同事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了让更多的同事受益,姜老师还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她不仅会共享成功的经验,也会坦诚地剖析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让同事们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并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和同事们组建了教学团队,不断打磨教学方法和内容。在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创新方法。遇到问题时,他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不仅切磋教学经验,还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团队凝聚力。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所在团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姜锡慧老师深感自己是在以一种看似笨拙却无比坚实的步伐成长着。她脚踏实地,用心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不奢求回报,只为无愧初心,始终保持着内心的那份净土。

她的淡泊与宁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她知道,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才能更好地传递知识的火炬,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好的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引领着学生们走向知识的殿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经历不同,进入大学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同。不管你的志向如何,都务必深思熟虑,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慎重做出决定。一旦决定,就要全力以赴。不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在回首往事时后悔没有尽力。”

这是姜锡慧老师在与每届导师制学生进行首次交流时都会给出的建议,同时也是她自己感到迷茫时的座右铭。希望可以与此时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共勉。


来 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