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新中国75华诞|礼炮齐鸣,共庆新中国诞生
2024-10-04 19: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时刻。值此之际,九州同庆,共襄盛世华章。作为集中展示筹建新中国辉煌历史的纪念场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特别策划“献礼新中国75华诞”国庆特辑,以“文物里的国家记忆,影像中的时代华章”为主题,邀您共赴红色革命之旅。

珍贵文物,静诉往昔峥嵘;丰富影像,捕捉时代跃动。每一文物,皆历史之重;每帧画面,皆时代之变。此次特辑推送不仅是对香山革命历史的深度挖掘与展现,更是香山馆在国庆佳节之际向公众的深情献礼。我们期望通过这一专题推送,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红色热情,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广袤土壤中更加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

▲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10门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口径75毫米,其中9门是日本昭和年间制造的九四式山炮,1门是晋三十六式山炮,均由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调拨。展厅里的这10门开国礼炮以天安门背景图片为中心,对称排列,炮口斜角一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庆典活动之中,隆隆礼炮震耳欲聋。它们作为开国大典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威震寰宇,传遍世界,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但当时并没有专用礼炮。礼炮的要求与野战火炮不同,不以射程、威力、精度等为考核指标,而是要求声音大、体积小、进出典礼现场方便。8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传达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决定从张家口等地调来老式山炮,来源主要是缴获日军的战利品以及山西兵工厂仿日本山炮制造的三六式山炮。同时,从各炮兵部队选调军政素质好的排、连、营干部和战斗英雄,组建礼炮团。

筹备过程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礼炮团将108门礼炮分为两组,54门参加典礼,另外54门备用,并对每一门炮和每一发炮弹都进行了严格检查和擦拭,对底火部位的检查更加细致。礼炮炮弹是专门制造的,没有弹头,由木屑压制的圆柱体堵住药筒,鸣放时后坐力较小。每门礼炮配3名礼炮手,训练要求达到在3秒钟内完成装填、发射、退弹壳3个动作。这是因为开国大典时,从毛泽东按动电钮升国旗到升旗完毕,共计2分5秒,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同步完成28响礼炮的鸣放,即每次齐射要在4.5秒内完成,以做到国旗到达旗杆顶端、国歌演奏完毕的同时,鸣放礼炮结束。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要求严、标准高、技术难度大。为了练好这4个动作,上百名炮手在七、八、九3个最炎热的月份头顶烈日,膝跪黄土,紧张操练。4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每天重复上万次,单是跪地和后脚尖支撑的动作就能把马靴磨穿,炮手的手指被炮闩等夹伤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没有人有过半句怨言,冒着酷暑高温集中训练了两个多月。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礼炮被整齐安放在天安门东长安街南侧一字排开,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各委员迈着坚毅的步伐,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仪式正式举行,军乐队奏起了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顺着天安门广场白色旗杆缓缓升起,在27米高的杆顶上迎风飘扬。与升国旗、奏国歌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随后,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声音回荡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也回荡在参加庆祝典礼的30万群众的心中。

开国大典为何是“54门礼炮鸣28响”?据原礼炮队负责人回忆:“毛主席说28响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国的光辉历程,亦是对28年党史的礼赞。而决定用54门礼炮的原因一度众说纷纭,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它代表着当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45个单位加9个方面的特邀人士),以此象征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

毛泽东宣读文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前后历时3个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陆海空三军,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乐曲,伴随着受检阅部队的整齐步伐激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雄姿。阅兵式后,群众的游行队伍又浩浩荡荡地通过天安门城楼。他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走向城楼,向群众一再招手致意,并向群众大声回答:“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欢呼声顿时化作一片春潮,涌动在天安门前。

礼炮声声震寰宇,五星红旗似彩霞。如今,这10门礼炮作为开国大典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向观众生动地讲述着75年前的那段历史。每每观之,历历在目,久久不绝,使人们不由驻足,聆听大国启行的铿锵足音——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必将再次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

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