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AI重塑北京基础教育教学现场会在昌平这所学校举行
2024-10-08 17: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数智启未来——GenAI重塑北京基础教育”教学现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指导,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旨在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的战略号召,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教育教学中的多样态应用场景及潜在价值,充分展示北京市在数智教育领域的超前布局。来自全市16个区信息中心(电教馆)、中小学校的300余名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参加活动。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鹏飞主持。他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进行详细分析,希望以此次教学现场会为契机加强教研交流,共同推动北京市基础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深入发展。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副主任史陈新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强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赋能要注重需求引领,确保数字教育能够精准对接教育的实际需求;注重协同融合,加强市区校之间,技术部门、教研部门与教师之间,教育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注重数字安全,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稳健发展。

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苏俊山从人工智能帮助学生作文创作和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治疗两个例子出发,分析了AIGC对教育、对教师带来的挑战,引发了与会人员对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素养的思考。他还介绍了昌平区在推动数智化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代表指导单位致辞,他对应持有什么观点态度来对待人工智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既要注重创新,也要重视传承。要注重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坚持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肖航全面回顾了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情况,解读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发展理念,强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对基础教育教学的重塑作用,从人工智能助力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景。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推动北京市基础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迈进。

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贾积有教授从教育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教育、人工智能主要指导理论、教育应用实例、教育技术的应用、智能助教系统、实证研究几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学手段和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秋玲在演讲中介绍了“语文素养植根工程”的“研-备-教-学-评”智能学习平台,该平台借助数智时代的技术支持,通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在提升师范生及高中生读、思、写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优化了教学流程,并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为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宋继华深入探讨了基于活动观察的数智转型期未来学校建设的议题,为与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带来了极具前瞻性的学术视野和引人深思的观点。他通过详细解析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以及活动观察技术在未来学校构建中的应用潜力,为听众描绘了一幅充满创新与挑战的教育蓝图。

教学展示

来自小学、初中、高中7个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展示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与成长机遇。

▲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们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学生的创意表达转化为生动画面,直观展现故事的神奇,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与能力。

小学书法课堂中,智慧学习屏与EduOffice数字书法软件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展示,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体育课上,心率腕表与智慧屏的革新应用,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确保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数学课上,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新知探索,结合多屏资源共享,丰富了分组教学与协作学习的互动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借助“NB 物理虚拟实验室”与希沃投屏技术,成功设计了汽车前照灯模拟电路,并进行了模拟测试与改进,培养了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课聚焦《论语》生命意义,探讨孔子“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统一。课上,运用素养植根平台,实现关联阅读、多场景切换,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论语》,并鼓励他们创作。

高中数学课中,点阵笔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融合,不仅追踪学生书写,还辅助了多个教学环节,展现了技术的强大功效。

高中英语课内,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助力学生深化对生命决策权伦理难题的认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数码显微镜的结合,让学生深入探究了ABA对气孔运动的影响,使复杂实验变得切实可行。

这些展示课不仅展现了GenAI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点评交流

语文教研员闫勇、夏宇,数学教研员黄炜、康杰,英语教研员陈新忠,物理教研员秦晓文,生物教研员荆林海,书法教研员李祥魁,体育教研员樊伟分别对上午的展示课进行了细致的评课与交流。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展示课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努力与成果,也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汇总报告

各学科专家对本次教学现场会进行全面总结,并对未来北京市基础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进行了展望。

素材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


作者:

昌平教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