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小传
郑天亮,1949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原应用化学系主任、教授,著名特种功能材料、腐蚀防护专家,其科研成果现已应用于飞船、导弹、船艇、三峡大坝等重要工程。曾获得中央军委军事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同龄人寄语:
能够跟国家的前进步伐同步发展,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今年已经75岁了,但我的科技人生的奏鸣曲没有终止符。我相信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下,科技创新的绚丽成果将不断推进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
从祖国最南端的岛礁灯塔,到翱翔太空的航天器,从惠及民生的高铁无砟轨道,到捍卫领土、展现国威的国防重器,他研发的特种涂料都大派用场。郑天亮以科研为祖国的建设,“涂”上了独特的亮色。
悠悠光明路
郑天亮出身革命家庭,父母两家共有5位抗战烈士。家庭的熏陶和时代的影响,让他崇拜英雄,有着为祖国献身的理想和激情。自幼爱科学、爱动手、爱钻研的他是家里的“维修工”,还曾经自制半导体收音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课时减少,给他提供了更多自学时间;北京四中培养了他超强的自学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968年,作为“三好学生”的郑天亮当了知青,在北大荒黑土地开过拖拉机垦荒,当过老师还兼职赤脚医生。虽然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岁月,但郑天亮硬生生走出了一条传奇励志的科研之路。而他的第一个科技成果,就诞生于东北的“黑土地”。
当时农耕拖拉机经常出故障,第四机械工业部拖拉机电子测功仪研制项目的难题竟然被郑天亮这位正在上大三的学生破解。其中的关键点颇具戏剧性——一根麻花的启示。郑天亮承担测功仪燃油流量动态检测部分,他钻研了几个月,画出微型涡轮设计图纸,但高精度螺旋曲面加工却四处碰壁。一次,同学为他带回的早点是一根麻花。看到麻花的螺旋结构,他脑海中灵光一现,再用多元微积分分析,多日的困惑终于解开。他哈哈一笑,吃掉麻花,亲手操作机床,制造出微型涡轮。“这是我的第一个成果,我这辈子能走上科学技术研究的道路,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奠定了基础。”
郑天亮最初学物理,后改电子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回到北京后,他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学习工作了16年。1984年,还是铁科院在读研究生的郑天亮,转让的两项技术救活了两家企业。
殷殷家国情
1990年,郑天亮留学美国,加入汽车镀锌钢板全自动电化学清洗、酸洗、电镀生产线难题攻关,美方科学家已经研究9个月没有解决渗氢和氢鼓泡难题。郑天亮在调研中迅速找到症结所在和釜底抽薪彻底解决的办法,在加盟后第2周的例会上,他提出了颠覆性全新方案,却遭到美国同行反对。第二天一早,郑天亮的办公桌上多了两篇论文,该主席的博士生留下一张留言纸条:“我找到了两篇论文支持你的观点。”当他推开项目组办公室的门,迎来一片掌声。随后,他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电子实验设备,用实验证实了渗氢为零,彻底解决了该难题。“对美国同行,我向来都是平视的。”
在美方机构和周边朋友都希望他留在美国发展时,他毅然回国。
回国后郑天亮调入北航,带领团队不断进取,成果涉及到航天、航空、船舶、机械、化工、建筑、建材等众多领域,为我国特种功能涂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9年,他在北航应用化学系主任岗位上退休,对他而言这不是科研生涯的谢幕,只是进一步大展宏“涂”的开始。
2011年2月28日,天宫1号生命保障系统关键部件地面试验再次出现严重漏压,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夏秋之际发射天宫1号。如何尽快解决复杂结构关键部件的长寿命问题,成为当时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经过14个方案的试验竞比,郑天亮的方案胜出,最终保障了天宫1号如期发射和交会对接成功。他的技术方案和工艺陆续应用在天宫1号、2号,神舟8、9、10一直到18号飞船的关键部件上。目前,他仍担任中国空间站在轨寿命评估与在轨延寿措施研究机构专家组的专家,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延寿到15年和30年而努力。这仅是郑天亮退休后傲人成绩中的一项,弹道导弹、船艇、国防人防地下工程,还有南沙岛礁、长江三峡大坝、高铁无砟轨道、重载铁路桥梁……都蕴含着他的智慧成果。
拳拳赤子心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就是要用最优异的材料,装点祖国江山,为大国重器当好护航人。每次解决国家重要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我都有一种巨大成就感。”
退休15年来,郑天亮紧张忙碌,没有休过长假,项目一个接一个,每天坚持工作10小时以上,周末加班是常态。对于利国利民的大国重器项目,他不计较得失,不担心挑战与压力,而是果断应允,迎难而上,并且是“常胜将军”。
特别是2021年,他在一场大病术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时,就回到军委重点科研项目中。现在他精神矍铄,充满活力,每天坚持锻炼、慢跑半小时。他希望用健康的身体,为国家的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陶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