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一直纠结其名称读音的京南古刹岫云观
位于房山区南端的琉璃河镇辖区内,有一所颇具名气的琉璃河中学。在这所中学之内,残存着一座名曰岫云观的明代宫观。其实,关于“岫”字的读音,我曾经纠结过好一阵。起初,试着将其读作“又”,但查遍拼音字库(此前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五笔”输入法,但我脑子笨,就从来没学明白)却根本无法找到。于是,经高人指点,改查“秀”音,发现该字赫然在列。岫云观的前身,乃是明朝嘉靖皇帝的行宫。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好奇:如此崇奉道教的嘉靖皇帝,给世人的印象乃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怎么会把行宫建在临近涿州的琉璃河地区呢(多一句嘴,曾经的琉璃河地区,亦归涿州管辖)。
最后一位出京巡狩的明代君主,居然是久居深宫的嘉靖帝
其实,话还得从明代皇帝的巡狩谈起。根据人文学者邓涛的说法:
如果皇帝只是在京郊西苑、西山避暑消凉,或者去昌平谒陵,那么还不能将之视为巡狩,毕竟连京畿都没出,也谈不上什么巡视民瘼和军情。
明前期,永乐帝、宣德帝北巡,被后世视为护卫北边的需要,备受褒誉;而英宗欲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奈何落下个悲剧命运,成了蒙古人的俘虏,颜面扫地,多为后世责备。到了正德时,武宗以好巡狩出名,南巡、北巡、西巡一个也不少。
明代帝王最后一次离京巡狩是嘉靖十八年的嘉靖帝南巡。此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皆未离京出巡,最多就去了下昌平。
由此可见,迁都北京后的前三代明帝,其巡狩的范围,主要是北方地区。他们基本上不会选择在京南的琉璃河营造行宫。正德皇帝倒是有可能在琉璃河附近兴建行宫,但他生性好动,而且玩得都是大手笔。距离京城不远的琉璃河,并不是其心仪的地方。待到嘉靖帝在位时,一切就变得不太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