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革命老区山西省应县瑞华学校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由朱德、彭德怀、叶挺、黄克诚、张云逸、陈士榘、曹汝谦、梁仁芥、曹玉成、赵镇藩、曾国佐等开国将帅和抗战名将后代等组成的“红色之旅研学团”。两天来,他们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隧道,领略前辈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山西省应县原人大主任张玉儒、应县原政协副主席王胜、应县革命老区促进会会长赵杰、应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常天福等参加了报告会。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胡山组织了报告会。
陈士榘上将首次抓到日军战俘
雷锋宣讲团宣讲专家、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率先开讲。他讲述了父亲作为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首次抓住日军战俘的传奇故事。抗战初期,日军十分顽固,死也不当俘虏。在广阳伏击战中,陈士榘侧身闪进一个院门,悄悄摸到窗口旁边,用刚刚学会的日语,对一名负隅顽抗的鬼子喊道:“缴枪不杀,宽待日本俘虏!”那个鬼子惊慌失措,终于被俘。陈人康还讲述了父亲作为工程兵司令员,鼓励引导他学习工程兵部队涌现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细节……
张云逸大将长征危急关头率部架桥
大将张云逸长孙、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张晓龙全程站立,深情讲述了长征途中的危急关头,爷爷奉命率部在乌江架桥的惊险一幕。当时,从国民党军队起义的工兵营长说,这样的急流,根本不可能架桥。爷爷说:现在不是能不能架桥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架!在他的果断指挥下,终于按时架好浮桥,确保毛主席和中央纵队过江。毛主席站在桥头,感慨地说:这样的桥,只有我们红军才能架出来……
黄克诚大将与人交往十二字原则
大将黄克诚之子黄煦,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位工程师。他讲述了父亲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他说,我父亲与彭德怀元帅都是非常耿直的人。他们的交往有个十二字原则:“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就是说工作上不谈私事;交往要说真话;争吵要以理服人……他说,这也是父亲要求他们子女做到的,是他们的家规……
动员300余人参加红军仅三人幸存
开国将军梁仁芥之女梁静群,一位职业军人。她的讲述让同学们明白,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当年,她的父亲梁仁芥动员村里300余人参加红军,至解放初只剩三人:梁仁芥[jb1] 三过雪山草地,第一次作为上干队学员,冲锋陷阵,为毛主席党中央站岗放哨;第二次随四方面军南下解放雅安、天全等8个县城,奉命组建新兵团;第三次随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任红二方面军青年部长,为红军筹集粮食和马匹……1985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期间,他送两个儿子、女婿、外甥共4位亲属上前线。他说:“我们家什么都不缺,只缺烈士” ……
朱德元帅叮嘱人与人是平等的
11日上午,朱德元帅外孙刘武大校的开场白别具一格。他说,我们这些孙子、外孙在朱德元帅心里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叫朱德元帅爷爷。爷爷虽身为元帅,但叮嘱他们人与人是平等的。爷爷晚年常手拄拐棍散步,遇哨兵敬礼,都要将拐棍换到左手,用右手向哨兵还正规的军礼。有关部门考虑到爷爷年岁大了,就规定哨兵向爷爷行注目礼,但爷爷也坚持向哨兵点头以示还礼。刘武大校说,爷爷对他们要求极严,不准家人坐他的小车,不准家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
彭德怀元帅发脾气对事不对人
彭德怀元帅的侄外孙媳胡东钊女士以“彭德怀的暴脾气”为题,讲述了彭德怀元帅严于治军的细节。她说:彭德怀发脾气对事不对人,他是铁汉柔肠。以人们熟知的他对38军的批评为例,38军是他领导平江起义的老底子,他对这支部队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要求更严。军长梁兴初带兵有方,他是很欣赏的。部队在第一次战役中受挫,他给予严厉批评,完全是为了战争全局,同时也是为了激将。后来梁兴初率部打出奇迹,他立即在通报上加了一句“38军万岁”,以示嘉勉……
叶挺将军出师未捷身先死
叶挺将军是北伐名将。叶莲女士深情讲述了爷爷的成长经历、爷爷为北伐和抗战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皖南事变后爷爷被国民党非法逮捕的遭遇。叶挺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他受尽各种苦刑,仍坚贞不屈,写下穿越时空的《囚歌》。叶莲讲述了爷爷创作的过程以及这首千古绝唱被广为传诵的来龙去脉。她感叹道:爷爷志在抗日,却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她最后发出心灵的叩问:爷爷那一代人出生入死,前仆后继,初心是什么?叶挺的《囚歌》为什么会成为跨时代的绝唱?
抗战名将赵镇藩对日作战14年
抗战名将赵镇藩的经历十分传奇。他的外孙女刘清扬女士说:我外公赵镇藩是一名对日作战14年的高级将领。他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后被保送至北京陆军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外公率部打响抗日第一枪。接着,他率部参与长城抗战。外公和众多东北军将士一样,反对内战、早期就接触和支持红军,是“洛川协定”签订的直接参与者,是支持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的当事人之一。他率部参加松沪抗战、南昌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第二次远征军滇西反攻战、腾冲之战、龙陵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并率部“援越抗法”,后毅然率部起义(时任军长),确保了沈阳和平解放……
抗战名将曹玉成七位亲人建功沙场
抗战名将曹玉成的孙女曹银环讲述的故事荡气回肠。她的爷爷曹玉成早年留学日本,是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黄埔军校教官,桃李满天下,好多抗日将领都是他的学生。1949年8月4日,他在长沙参加签名通电全国起义。周恩来曾为他题字:闻鸡起舞。受曹玉成将军的影响,曹银环的父辈有七位亲人进入黄埔军校,奋战抗日前线:大伯曹连元、大姑夫鲍文沛、表弟鲍琦琪是黄埔十期,二伯父曹进元任黄埔军校教官,大姑曹碧华、二姑曹瑞华是黄埔十四期,二姑是中国最早的飞行员之一,二姑夫邢天柱留学英国,回国后任飞行大队长,牺牲于沈阳,可谓满门英烈。曹银环的父亲曹达元留学苏联,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
抗战名将曾国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谢震宇先生专程从青海来到应县,给同学们讲述了他的外公、抗战名将曾国佐的烽火岁月。长城抗战,曾国佐任二十九军222团团长,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喜峰口战役时,他率部宣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亲率大刀队夜袭日寇据点,歼敌数百人,后率部与敌短兵相接,打退日军十多次进攻。1937年7月7日,曾国佐部镇守宛平,他身先士卒,率部浴血奋战,使日军进攻一度受阻,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
应主持人要求,我做了即席发言。我说:各位开国将帅和抗战名将后人的讲述,感人至深,这些前辈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我在雷锋杂志社从事传播红色故事、传播雷锋精神的工作。我理解,雷锋就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党的优良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呼唤雷锋,是呼唤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社会应该崇拜英雄,英雄为我们带来和平;应该倡导学习雷锋,雷锋为我们带来温暖……
活动期间,这些宣讲嘉宾参观了平型关战役旧址、雁门关伏击战旧址、革命先驱曹汝谦故居,到应县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革命先驱曹汝谦是山西早期共产党员
行文至此,特别感谢革命先驱曹汝谦的后人曹居台、曹江胜、曹宙胜等人。他们用20年之功,倾心挖掘、收集、保护曹汝谦、曹福谦、曹子谦、曹祖谦、曹近谦兄弟五人的珍贵史料,为后人留住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曹汝谦系山西早期共产党员。1987年5月,徐向前元帅题字:曹汝谦烈士纪念碑。曹汝谦的后人多方努力,促成这次红色之旅,令人惊叹和感动。
陪同参加红色之旅的应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李汉武赋诗、应县关工委副主任乔振国书写,表达此行的感受:仰望伟岸心崇敬,凝视丰碑泪水长。豪杰从容鲜血洒,英雄壮烈赤旗扬。宁为玉碎江山捍,不愿身全大义彰,红色精神传递永,后嗣宣讲助辉煌。
(本文供图:乔振国、李汉武等)
相关链接:卜金宝,二级英模,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团长,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