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昌平区出台了《昌平区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集结教育、产业、科技的力量,形成“同频共振”的协同联动发展格局。10月12日上午,昌平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校城融合助力现代化一流新城建设”示范项目调研活动在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新元科技园和北京市昌平区职业学校三个示范项目开放点进行。
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树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朝阳社区学院原院长孙桂华,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谢浩,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婷婷,昌平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王振国,昌平区人才工作局人才发展科科长雷瑜,昌平区人才工作局人才发展科干部郑方普,区科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长孙九玲,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校城融合处三级主任科员袁建生,昌平区教委职成科科长陈敏,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郑艳秋,昌平职业学校集团党委副书记、校长丁云鹏,昌平区成人教育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张景海,昌平区成人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士红以及相关项目工作人员共同参加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组对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开展调研。重点参观了“青年高端人才公寓”“沙河区域中心——沙河·玖耀里”等地,通过随行介绍,了解了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规划布局、入驻主体、配套设施等相关情况。
调研组对新元科技园开展调研。科技园从“培育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育成果”等方面介绍了园区整体发展情况、高校成果落地转化情况以及未来规划发展等情况。
调研组对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开展调研。通过对“墨香咖艺学苑”“健康美食与数字餐厨研发中心”“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大数据中心”等场地的参观,从多角度了解职校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紧密对接和办学功能与区域经济高度契合等职教发展特色模式。
随后,调研团队与市级项目指导专家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进行座谈。座谈由昌平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王振国主持。
区科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长孙九玲结合校城融合的背景,提出校城融合是由全区统筹、协作推进的一项工作,并从“科技创新引领、‘一校一策’校地合作、人才引进交流、区域协同创新治理、校区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校城融合处三级主任科员袁建生结合昌平入驻高校情况,从支持、服务、引导等层面,强调打造“高校联盟”,实现“课程共享”“空间共享”,以达到共建、共融、共享的最佳效果。
市级指导专家结合以上领导的汇报,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昌平区建设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项目,以统一思想、整体统筹为基础,加强报告撰写站位等议题分别发表了相关建议。
杨树雨专家表示,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学习型示范区,需要我们以学习推动昌平区发展,以发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通过学习提升人民素质,通过科技提升教育发展,通过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强化党建引领,促进校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孙桂华专家提出,昌平区拥有北京市的“未来科学城”,为了更好地落实北京市的发展战略,实现昌平区构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要提高站位、统筹布局,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围绕为什么要打造“校城融合”、怎样实施、成效如何等几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完成项目报告的撰写。
谢浩专家强调“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示范,昌平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校城融合助力昌平整体城市提升、社区治理创新对于昌平文化的影响、产业升级对于昌平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
最后,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婷婷作总结发言。她强调,要突出融合和提升,要建立与专家之间、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机制,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各成员单位整体发力,全面推进“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
来源:昌平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宣传组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宣传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