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什么演出最能令人热血沸腾,打击乐音乐会一定榜上有名。9月24日、25日,“土人之作”刘恒打击乐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里举行。作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乐首席,刘恒近年来也创作了很多打击乐作品。此次两个晚上的音乐会中,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打击乐小分队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打击乐师生共同参与演出,上演了刘恒近期创作的独奏、二重奏、重奏等打击乐作品,不仅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也兼顾中西打击乐器的结合。
为中西打击乐创作独奏作品
刘恒说,迟至上世纪下半叶,打击乐独奏作品才开始慢慢受到作曲家们的重视。因此,相比西洋乐器中的很多其他乐器,打击乐的曲目相对匮乏。而打击乐器的种类很丰富,这就让很多打击乐演奏家在演奏之余,乐于尝试打击乐创作。刘恒即是如此。
刘恒重视开发乐器更多的可能性,你能在他的创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个爱琢磨,敢于尝试、创新的人。他会通过改变乐器的使用方法,丰富声音效果,也会通过加入肢体动作,设计演出形式,丰富舞台呈现。有熟悉刘恒作品的观众表示,“单看谱面,或者听录音,只能感受到刘恒作品的三分之一。想要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作品,至少需要通过视频,但最好的方式是现场观看。”的确,通过两晚的音乐会,很多观众更加了解了打击乐,也更了解了刘恒。
刘恒介绍,“相比颤音琴、钢片琴,马林巴的音区更广,足足有五个八度的音区,它是西洋打击乐学习者必须学习的一件键盘类乐器。”此次两晚的音乐会上,刘恒各选择了一首马林巴独奏作品《朱雀》和《当我想起你》。
《朱雀》创作于2022年,是刘恒作品中上演率颇高的一部。法国打击乐演奏家阿德拉伊德·费里雷(Adélaide Ferrière)在她的专辑中录制了《朱雀》,国外视频平台上也总能看到马林巴学习者演奏这部作品。
《朱雀》具有中国式的优美旋律,中高水平的演奏者都能驾驭,并且演奏过程从始至终都能让演奏者感到顺畅、舒适——这些都使作品备受打击乐手们的喜爱。目前,刘恒正在创作《朱雀》的姊妹篇——中国大鼓和电子音乐结合的作品《玄武》。
《当我想起你》创作于2023年,是一首打击乐比赛的委约作品。一些从事打击乐教学的老师们发现,很多当代作品没有旋律,不仅孩子们不愿意演奏,台下的家长、观众也不太能接受。“马林巴的音色特别适合演奏优美的旋律。”刘恒充分发挥马林巴的音色特征,作品情感细腻,旋律优美,并且难度并不高,对于大部分马林巴的学习者来说,都比较好驾驭。
两晚的音乐会上,刘恒也选择了两首他为中国民族打击乐创作的独奏作品《日出东方》和《望岳》。这两首独奏作品均为演奏家级别难度。“我特别希望能用我学习西洋打击乐的经验,为中国民族打击乐创作出一些有突破性的作品。”刘恒说。今年,他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王庶羽参加“文华奖”创作新作品——中国民族打击乐独奏《日出东方》,并在作品中尝试了很多创新方式。铙钹原本是双手各持一面,双手进行碰撞、发出声音。在《日出东方》中,他将铙钹架到西洋打击乐器踩镲的架子上,这样可以用脚来踩铙钹。用来敲击的排鼓同样被立在脚鼓架子上,用架子鼓的踩锤敲击。脚的加入,配合上双手演奏其他敲击类乐器,让声响更加丰富。作品开篇,演奏者通过敲击鼓、罄等乐器,模拟太阳出来前的黑暗。当云锣敲击出《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时,音乐呈现出光明、开阔之感。“云锣是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中为数不多的,能表达出音高和旋律的响器。并且《太阳出来喜洋洋》主旋律的音区,云锣刚好能覆盖,也足够转调使用。”在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中,很少能听到旋律,这也让这部作品独具特色。
《望岳》同样是刘恒用西洋打击乐的理念重新审视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一部作品。作品创作于2018年,是他为同窗好友、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魏然创作的中国打击乐组合作品。乐曲以杜甫的《望岳》一诗为灵感,运用了多种传统打击乐器,如大鼓、排鼓、大锣、小锣、云锣、木鱼等,极富演奏难度,对演奏者的技术与体力都是一个挑战。刘恒说:“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现在,我和魏然都常常沟通,也都希望为中国打击乐增加有趣的音色。”
用作品给观众讲故事
《望岳》之后,刘恒和魏然没有停止对中国民族打击乐的探索。刘恒又创作了一部中西打击乐器结合的二重奏作品《将军》。其中,刘恒演奏马林巴,魏然演奏由多件中国打击乐组成的鼓组。在这部作品中,中西打击乐分别饰演了不同的角色,中国打击乐塑造的是项羽,而马林巴用来演绎虞姬。刘恒表示,“最近几年,我的创作更倾向于述说,我想要通过作品给观众讲一个故事。让他们不仅看得过瘾,也能被打动。”
音乐会中的另外一首二重奏作品《面对面》,由刘恒与他的夫人、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教师倪冉冉共同演奏。《面对面》是一首无律打击乐二重奏作品。作品中能听到夫妻拌嘴的争执声,一人服软、双方和好的过程,是一部很有趣味性的作品。舞台上5个鼓竖向排列,最前面的一面鼓的两侧分列两片镲。演奏中,两个人面对面,鼓槌相互敲击,带来“针锋相对”的即视感。这部作品同样上演率颇高,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都有演奏家在各类音乐会与打击乐比赛上演奏,但刘恒和倪冉冉的版本总能带给观众别样的趣味性。
《简易五重奏》是刘恒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打击乐团队创作的作品,他们自称“蛋打小分队”。作品用很少的乐器带来丰富的节奏和旋律,热闹、灵动,体现了“蛋打小分队”的默契。《身体之躯》是一首身体打击乐作品。四位演奏者通过拍打身体不同部位发出声响,带来特别的和声效果。四位演奏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他们带有幽默风格的表演让观众印象深刻。刘恒介绍,“身体打击乐也是打击乐中一个特殊门类。相比使用乐器,身体打击乐不受乐器、场地的制约,随时都可以‘玩’起来。”刘恒记得,他第一次现场看身体打击乐就是李飚打击乐团的表演,“现场氛围特别好,尤其是李飚老师会通过现场互动,带领观众一起拍打身体。我也受此启发,一直想要创作一部身体打击乐作品。”
此次音乐会上,刘恒还带来一部他多年前创作的《西游记》题材作品——《黑猴出洞》。这是一部为中国民族打击乐四重奏创作的作品,四位演奏者盘腿坐在地板上,通过川钹、铙钹和小镲模拟出激烈的打斗声,具有强烈的画面感。随着铙钹重重地落地,观众席间,一位观众脱口而出,“哎哟,猴子被扣住了。”引发周围一片笑声。六重奏作品《霓虹灯》首演于今年5月。这是一首带有赛博朋克风格的作品,呈现了刘恒的想象——透过雨夜车窗,看到霓虹闪烁的城市灯火,并由此引发一曲城市随想,“最初我想写成马林巴二重奏作品,逐渐觉得两件乐器不足以表达我的想法,就不断加入颤音琴、木琴、钢片琴和鼓,最终成为一部六重奏作品。”
传递中国打击乐之声
“我在初中、高中阶段,特别喜欢物理、化学、数学。”因此,刘恒的很多作品都和物理、化学相关。《四原子》即与化学相关,使用了嗵嗵鼓、云锣、镲,是一部完全没有旋律,全部靠节奏呈现的作品。用很少的乐器带来更丰富的声音效果,是刘恒创作的一大特点。
在打击乐四重奏《土星光环》中,四位演奏者围绕着马林巴旋转,如同土星的光环一般,音乐带有一种迷幻的效果。四位演奏者在一台马林巴上进行演奏,其中两人在反面敲击,这对演奏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在刘恒看来,最大的难度在于在一台马林巴上分配好四位演奏者的演奏位置,确保不会相互“打架”,并将作品的旋律、节奏完美呈现。《漫天繁星》是此次两场音乐会中,单首作品参演人数最多的一部作品,由12人共同演奏。作品从地面视角遥望星空,为观众呈现璀璨的星河。
《回忆》是刘恒写给父亲的一部作品,“2014年,我的父亲离开了。”父亲是西安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刘亚光,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刘恒最终选择了打击乐。“有一晚,我抬头看着月亮,仿佛看到了父亲的音容笑貌,脑海里便出现了一段旋律。”他用一晚上的时间将旋律丰富、发展,最终写成键盘打击乐三重奏《回忆》。不同于其他作品,每一次演出《回忆》,他都会根据当下的心情在部分段落进行即兴演奏。
音乐会上还演出了两部手碟作品,刘恒为他的导师李飚与李飚打击乐团创作的手碟与打击乐六重奏《飞翔Ⅱ》,以及他为进击打击乐团创作的手碟与打击乐六重奏《彩云追月随想》。刘恒介绍,目前我国手碟的发展很前沿,对手碟作品的需求量也很大。但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打击乐演奏者都是用手碟即兴演奏,没有乐谱。因此,近年来他尝试创作一些手碟作品,也在参与编写手碟教材,创作手碟曲目。
自去年起,“土人之作”音乐会已两度在西安、北京举办,并于今年8月3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对音乐会名称里的“土人”,刘恒解释,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打击乐演奏家,在国内接受教育;他也以纯粹的态度面对音乐,作品质朴。时至今日,刘恒创作的打击乐作品已出版发行的就有二十余部,但他仍很抗拒大家称他为作曲家,“我觉得自己不是作曲家,只是这个时代成就了我,让我有机会将自己对打击乐和音乐的理解记录下来,并分享给更多人听到。”音乐会上,他感谢了很多人,并真诚地表示,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所想,传递中国打击乐人的思想和声音。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