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4日,音乐会“金声丽水”分别于浙江丽水保利大剧院以及下辖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山哈大剧院,由胡咏言、欧阳汪剑执棒浙江交响乐团奏响。音乐会上演的作品可谓对“在地性”交响乐创作展开了有益探索。
音乐会以青年作曲家毛心怡交响序曲《秀山丽水》拉开序幕。这首作品采用了龙泉山歌《啰啰唻》的曲调作为核心主题,轻快而富有韵律的音符跃动在耳边,让人恍若置身于丽水的秀丽山水之间。出生在兹的毛心怡,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了她对于家乡的至爱至诚。其主要体现在对民歌的诗意抒情性表达与精心设计的浅吟低唱的伴奏织体,而年轻人的个性表达则从她和声中的流行风貌显现。
既然流行因素可以,那么先锋派音乐的技巧能融入主题性创作吗?潘锴作曲的交响诗《追星逐月——致浙西南革命精神》交出了一份新颖的答卷。第一段里,微分复调作曲技术与现代演奏技法(如手拍打钢琴弦)结合,描绘了混沌时局中痛苦挣扎的生灵。第三段描写中国人民的成长与追求,作曲家以音群技术织出一条斑斓闪烁的“音带”,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这两段极其富有张力的描绘,第二、四段崇高的号角被衬托得更有希冀感。
如果说潘锴用先锋派技法赋予音乐更为立体的空间感,那么他的师父贾达群在接下来的大轴作品《绿青诗篇·致丽水》中,则用他后调性风格的多样音乐语言赋予丽水秀丽风光更为深刻的艺术内涵。这部作品以瓯江、剑瓷、畲乡等为主题,全面展现了丽水自然之美、文化之蕴与精神之赞。
“在地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此类主题性创作中至为重要的。所谓“在地性”的纯正与否,至少要让当地民众听到自己身边的、儿时的声音。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贾达群严谨地找到上世纪90年代广播里赛龙舟的《龙泉调》录音,走到田间地头听他们唱自己的民歌,让音乐中俯拾皆可见在地元素。而艺术性是让作品能深远流传、镌刻入史的主要标准。可以说,这是我聆听过最富创作技巧的主题性创作之一,贾达群在描绘山川风物的秀丽之余,将丽水不同地区人民精神性的一面恰当地淬炼出来。
第一乐章“瓯江帝祠”里,一上来群体演奏抛弓这一独奏技法令人耳目一新,这个庞大的写景段落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同杂而不乱的美景从人眼前川流而过。而长时间发展积蓄的力量让充满调性对峙的、宽博而威严的黄帝主题在低音乐器上傲然耸现,作曲家对于调性铺陈的纯熟技巧在此展露无遗。第二乐章“剑瓷春秋”充满侠气,贾达群对于主题的刻画精妙之至。一个极富动感的铜管演奏出的后四分之一拍附点主题直接闯入,仿佛一位豪饮后的大侠舞着醉剑出场,而后单簧管甩腔般的独奏更增添了音乐中的桀骜不驯。音乐亦如同大侠的剑术——不经意间皆是章法。在作品第三部分中,贾达群以乐队音响模仿古琴,将音乐带回清幽之境,成为乐章中的一抹亮色。第三乐章“畲乡风情”极富特色,景宁畲乡近年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云中大漈而出圈。中段富有动感的紧打慢唱,以及作曲家将《敬茶歌》音调与乐章主题对位化处理的巧思,巧妙地将民族性与时代感自然结合。第四乐章“雕石赛舟”极致体现了贾达群创作中的复调思维。他以青田《龙船调》为固定低音,以帕萨卡里亚与恰空结合的方式,刻划出青田人民的工匠精神,西欧晚期浪漫派作为异国情调段落的加入,在这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侨乡特色。那些恒定、甚至有些执拗的低音,在我耳中仿佛是工匠在一丝不苟地锤刻石雕。同样,贾达群在整部交响曲中采用的作曲手法也是完全“不计工本”的。在最后一个乐章“交响绿青”中,统摄全曲的核心音调——撷取自该地区畲族广为传唱的《敬茶歌》的“A-G-E”主题,在音乐结构力上展现了极大的作用。印象派意境导入后,作曲家回顾了前四个乐章的主要动机,音乐于灿烂盎然的和声中,将“在地性”的描绘升华为对大自然的赞颂,音乐崇高的精神性在此仍是交响乐艺术的核心旨归。
地以文名的例子并不罕见,如同斯美塔纳笔下的沃尔塔瓦河、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一方面,艺术家要描写出山水的风貌与精神;另一方面,要有着这样的抱负——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笔下城市的文化名片,成为他者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窗口。这便要靠打磨与传播,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而对于城市来说,当我看到工作日的周一都有这么多听众冒雨赶来,当我看到景宁的满场听众第一次在现场听到交响乐时竟然乐章间无一人鼓掌,我也感受到有太多地方的听众值得高雅艺术的滋养。
张听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