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燕平大地故事》抗战英雄方振武
2024-10-18 16:5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2.png

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原名方运策,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安徽寿县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光复南京战斗,后参加讨袁斗争并随孙中山北伐。1925年,任冯玉祥部军长、国民军援陕副总指挥,1927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2年,方振武变卖全部家产,凑集10万元作抗日军费,随即秘密离开南京,到山西介休,与旧部鲍刚、张人杰等共商组建抗日救国军。

在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在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救国的影响下,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联络在察哈尔等地要求抗日的部队宣告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同盟军总司令,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同盟军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联合各党各派各军共同抗日。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成立,得到中国各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许多群众团体、社会名流以及高级将领纷纷致电冯玉祥等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动北平、天津和太原等地大批学生和青年,到张家口去参加抗日同盟军,共产党领导的蒙古人民抗日武装也加入了同盟军,从东北、热河到察哈尔,愿意抗日的部队都云集于同盟军的旗帜之下,同盟军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同盟军的成立,受到了全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许多群众团体、社会名流和国民党高级将领均纷纷致电发函,对冯玉祥等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然而这种大好的抗日局面,却是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势力所不能容忍的。7月28日,蒋介石、汪精卫向冯玉祥发出最后通牒,要他“勿擅立各种军政名义”。之后,何应钦又要挟冯玉祥早日取消名义,撤退军队。迫于形势压迫,8月5日,冯玉祥通电下野,随即向宋哲元移交了察省军政各权,并卸任同盟军总司令一职。8月14日,冯玉祥抱恨离开张家口,解甲归泰山。

在日、蒋夹击的严峻形势下,8月16日,吉鸿昌和方振武在张北通电,剀切痛陈,抗日到底。9月上旬,吉鸿昌、方振武将抗日同盟军改名为抗日讨贼军,推方振武为总司令,誓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血战到底。9月28日,方、吉以“五六千人,枪约半数”的兵力,分三路向北平发动攻击。至10月期间,抗日讨贼军先后在今昌平地区的十三陵、崔村、兴寿、小汤山等地与敌人激战多日,士兵作战勇敢,方、吉亲临指挥。何应钦不禁惊叹“敌以困兽之斗,抗战极为顽强”,遂加紧调集军队,对其围追堵截。10月5日,吉鸿昌率部开赴大、小汤山,在古老的温泉古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战。蒋介石急令何应钦派军,并联合日伪军向方、吉进袭。面对蒋军与日军的共同夹击,方、吉所部先后在昌平的老君堂、东山口、昌平县城、九里山、大汤山、小汤山、葫芦河、大东流等处浴血奋战,将抗日怒火燃遍昌平。然而在日、伪、蒋三方军队的重重包围下,“抗日讨贼军”寡不敌众,粮弹垂绝,战斗减员十分严重。

在10月8日的大、小汤山一战中,第六师师长战韬壮烈牺牲,年仅32岁。战韬牺牲后,与30余位牺牲于此役的战友,一同安葬在小汤山镇葫芦河村。面对这样的不利形势,为了保存抗日火种,另谋抗日出路,吉鸿昌、方振武遂与国民党商震三十二军会谈和平解决方案,被迫接受国民政府收编剩余部队、二人离队出洋的和谈条件。随即吉鸿昌、方振武失去“自由”,后在乘车赴北平途中成功脱险,避入天津法租界内,继续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至此,成立不足5个月的抗日同盟军遂告失败。

抗日同盟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爱国壮举鼓舞了全国民众的爱国抗日热忱,激励了华北各省的抗日斗争,点燃了昌平人民的抗战烽火。


1118378784587905.jpg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