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外城修建对其商业的影响
2024-10-19 13: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前门大街是中轴线上最繁华的商业街,明清至民国时名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以前门为起点,一条笔直的御路向南经过前门大街、天桥、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直抵永定门,这是明清皇帝从紫禁城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路,构成北京中轴线南段的序曲。按照朝廷规定,天坛与先农坛之间为祭祀区,禁止在天桥以南建筑屋舍胡同;而前门大街则形成中轴线上最繁华的商业街。清乾嘉间俞蛟在《梦厂杂著》中亦说:正阳门外“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列肆开廛。凡金绮珠玉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繁华处也”。

元大都的南北两城(田雨萱绘)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和金中都旧城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改造、扩建而形成的。朱棣迁都北京,并没有兴建外城。随着内城和南城(金中都旧城)商业的发展,城南地区居民日增,逐渐形成大片市肆及居民集中区。到了嘉靖年间,由于行会制度的推广,加上士子来京考试的需要,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等前三门外,不断有行会会馆和各地会馆兴起,致使“城外之民殆倍城中”。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外城,把中轴线从正阳门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时在修筑外城后仅仅七年,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其所列的南城(即外城)已有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崇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等八坊,可见前三门外早已发展为繁盛之地。

明代对外城的修建,大幅度地增加了北京的城市空间,也推进了城市社会的深度发展。外城城垣轮廓,与内城协调对接,同样是东西对称,在形态上形成新的城市整体。从此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算起,向北穿过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后止于鼓楼与钟楼,全长7.8公里。中轴线的一以贯通,是外城与内城两城区整合的重要建筑规划措施,显示了内外城合并后北京城的完整性,以及北京城基本特征即中轴对称的完好性。

来源:《明代中轴线南段格局与商业发展》

作者:王越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