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多久,没看《红楼梦》原著了?您有多久,没看《红楼梦》的影视剧了?你又有多久,没进“荣宁府”(正定)与“大观园”(北京)了?
曹雪芹笔下的荣宁两府,是以清代高级官员的宅邸为原型的。而荣宁两府建筑群落,让古城正定增添了明清时代的文化氛围。来正定,不仅能看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各类建筑,而且还能见到仿效明清时期的贵族府邸。这对于古城时间轴的完整性而言,是有实实在在帮助的。
当然,居住在北京的朋友,更多的是游览“身边”的大观园。那么,大观园是如何建成的呢?
要说起来,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确实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或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居住的江宁织造府园囿,或是曹雪芹曾经见到过的北京王公贵胄(比如克勤郡王府等)的园囿。当然,这些园囿都没留存下来,所以咱们得脑补。但这一切,对于曹雪芹都是亲眼见过的。
自《红楼梦》成书以来,无数红学家都在试图寻访或者还原这座“大观园”。1963年(也就是曹雪芹去世200周年之际),有关专家就曾以沙盘的形式来复原大观园的壮丽景象。
据说,这座数十平方米的大观园模型,不仅在北京举办的“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中展出,而且应邀赴日本展览,受到了日本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沙盘也存在欠缺,那就是复原时模拟出大面积的水面,远超过《红楼梦》原文中的描述。
该沙盘在展出完毕归国之后,就一直被封存在了故宫博物院的五凤楼之中,无人问津。如今,说不好它被收藏在哪里了。
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筹划将我国的四大名著进行拍摄。为了原汁原味地表现红楼文化的建筑美、场景美,电视剧版《红楼梦》筹备组打算按照原著中的记载,还原一个百分百比例的大观园。
为了方便拍摄,兴建大观园的选址范围就在北京市内。最终,拍摄组的目标,锁定在宣南的一处名叫“南菜园”的地方。
南菜园,是东西狭窄、南北较长的一块长方形地皮,一共有12.5公顷大小,与原著中“三里半”的记载大致相似。
在明清时期,这一片地区是皇家菜园,设有“嘉蔬署”专门负责为宫廷供应日常所需的蔬菜。附近的菜户营地名的由来就是与此有关。由于种地的农民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朝廷还曾经从山西的临汾、晋城和长治地区强行征用百姓,并押送至这里来种菜。这些人被朝廷编为菜户,取专门种菜的丁户之意。
1950年代,这里成立了“南菜园蔬菜生产合作社”。1978年后,此地被交由宣武区园林部门管理,最初辟为南菜园苗圃,后来则改名为“南菜园公园”。据当地老住户回忆,他们年轻的时候,还在苗圃(公园)内练习过射击打靶。
当然,拍摄组能锁定这里,或受某些红学家的启发。
比如,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中第二十四回写贾芸“又拿了五十两银子,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其中提到的“西门”,实际上是南西门,也就是旧日北京城的右安门。
大观园的设计初稿,是由北京建筑历史研究所的杨乃济工程师与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傅连兴工程师合作完成。初稿完成后,经过红学、古建、园林、清史、文博等各方专家详细讨论修改了三次之后,才在最终的会议上敲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后来,整个设计又经历了大大小小七次修改,最终才落实下来。
大观园工程在第一轮资金筹集中,总共筹得建设经费165万元。为了不耽误电视剧拍摄,整个工程采取了分期施工的方式。第一期工程在1984年6月正式开工,1985年6月底完成。
就在此时,大量热心群众(尤其是大观园周边地区的)希望能进入一探究竟。于是,拍摄组决定向公众开放园区中已经完成的部分。但按规定,大观园参观的入园门票是每人1元(此时的故宫门票,也只有几元)。园区刚一开放便盛况空前,一年中接待的游客数量竟然达到了上百万人次,收入百余万元。
到了1986年,第二期工程也宣告完成,并对外开放。而历经三年拍摄之后,电视剧版《红楼梦》于1987年首次在电视台播放。
这部电视剧播放时,据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直到今天,87版《红楼梦》已经累计在电视台重复播放了千余次之多,堪称中国电视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这其中的功劳,也有大观园的一份。
金秋时节,咱们再来大观园看看,您看它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