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三千年建城历史,
讲不完九百载古都文明。
谈不完宫廷内帝王将相,
道不完胡同里大师名人。
10月1日上午,走读北京一行走进历史文化深处,研学什刹海周边胡同。这条胡同研学线路,古典与现代相融、传统与新潮契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辉映,起点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故居,终点是烟袋斜街,沿途有书画鉴藏大家张伯驹故居,有庆王府,有辅仁大学旧址,有鉴园,有风光旖旎的什刹海。与此相对应,京剧、书画收藏、胡同、民居、古街、大运河等等,自然与人文景物看不完、赏不尽、听不厌。
这里不妨精彩回放,大体沿着当时的走读路线再简约地“走”一遍,欢迎一起“云游”。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10月,邓小平题写馆名,原是清末重臣庆亲王奕劻王府的马厩,后修成住宅,梅先生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十年,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北京四合院。
大门内影壁前翠竹掩映,安放着梅兰芳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弟子白澜生共同创作。高华摄影。
每次走读开场,主讲人都会根据当日走读线路的人文概况提纲挈领地来一首定场诗,说一段开场白,这在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家里显然多余,直接开唱梅先生的经典就是最好的开场白:“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向大师致敬、向经典致敬,唱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看情怀。
说起戏曲,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咿咿呀呀,其实不然,戏曲是我国传统的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蕴含着艺术大美:戏曲之美美在唱腔,美在舞蹈,美在文学,美在服饰,美在虚拟。主讲人特别建议北京的孩子应该看两场戏,一场京剧,一场老家的地方戏,看完之后万一喜欢上了,一辈子不吃亏
李红霞摄影。
“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是京剧乃至中国戏曲的代表性人物,在5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创新发展,成功塑造了180多个女性形象,唱腔流畅自然、醇厚绵甜,表演雍容华贵、端庄典雅,世称梅派。李华摄影。
提及男旦,很多人不解:京剧舞台女人直接扮演女人不好吗?为什么非要男人扮演女人?清代男尊女卑,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可随意抛头露面,不能去公众场合看戏,更别说上台演戏了,戏曲舞台上全是男演员,这是出现男旦的时代背景。图为男旦父子梅兰芳、梅葆玖两位先生合影。
梅兰芳《天女散花》剧照。梅兰芳的表演不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不温不火,不花哨,不追求高难度的技巧,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梅派艺术中正平和、含蓄典雅,很好地契合了中庸之道,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有人说梅兰芳就是美的化身,他用男人的阳刚之身精妙传神地演绎了女性的温柔之美,用美塑造了一个美的世界,此言不虚。张红梅摄影。
梅兰芳先生德艺双馨,抗战期间坚持民族气节,蓄须明志,以各种理由婉拒日伪劝诱的演出,不给日伪粉饰太平,有一次甚至连续注射三针伤寒防疫针,高烧40多度,昏迷不醒,如此才躲过了日伪的诱逼。
梅兰芳也是第一个将中国戏曲成功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尤其是1930年上半年赴美国演出,轰动大洋彼岸,成为中美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图为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梅兰芳、卓别林在美国的合影。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号召读者为当时最出名的五位旦角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的新剧投票,后徐因故退出,四大名旦格局渐定。1931年,上海《戏剧月刊》举行“四大名旦之比较”征文,38岁的梅兰芳总分名列第一,成为谭鑫培之后新一代伶界大王。李红霞摄影。
京剧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在梅兰芳纪念馆,先生的艺术人生当然要讲,可惜微信几行字说不清道不明,有机会欢迎现场听主讲人说文讲戏。
离开梅兰芳纪念馆,再唱一段梅派新经典《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再次向大师与经典致敬。
【辅仁大学旧址】
梅兰芳纪念馆往东是定阜街,路北就是清末重臣奕劻的庆亲王府。现王府西路建筑保存尚好,遗憾不对外开放。图为王府的绣楼。
过庆亲王府就是辅仁大学旧址,校名出自《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座教学楼是比利时建筑师格里森设计,为中西结合、外观更偏向中国传统的宫殿城堡式建筑,1930年9月投入使用,当年与协和医学院建筑群、燕京大学(现北大)建筑群一起,被誉为北平最著名的三大中西合璧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大旧址原为清末醇贤亲王奕譞第七子载涛的贝勒府。载涛是光绪皇帝弟、宣统皇帝叔,曾留学法国骑兵学校,清末任训练禁卫军大臣、军咨大臣等职,一生爱马,也是京剧票友。日军侵华时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1950年任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辅仁大学是罗马教廷在中国创办的大学,正式创立于1927年,曾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当年的贝勒府,现在前半部分是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后半部是北京市十三中。
因为德国教会的背景,加上广大爱国师生多方与日伪周旋,辅仁大学得以相对独立办学,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本课本、不以日语为必修课,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殊为不易。王飞摄影。
辅仁大学办学历史不长,但培育了众多英才,知名校友有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现南开大学教授、古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等。书画家、北师大教授启功先生曾在辅大教授国文。图为校园一景。
图为1945年王光美辅大硕士毕业时留影。
叶嘉莹辅大毕业照。叶嘉莹是加拿大籍华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大国文系。1978年申请自费回国讲学,后到南开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并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68万元悉数捐出,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令人感佩。
叶嘉莹荣获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给先生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小大哥正在深情诵读。张红梅摄影。
穿街过巷,继续在胡同深处品读名人名居。李红霞摄影。
【张伯驹故居】
离开当年的载涛贝勒府,来到后海南沿鉴藏家张伯驹先生故居,这里是张伯驹潘素夫妇晚年居所。李华摄影。
张伯驹是著名书画鉴藏家。其父张镇芳是光绪进士,曾任河南都督,创办中国盐业银行,家资殷富。
以张家的条件,张伯驹完全可以进入军政或者金融界,但这位张公子偏偏是个文艺青年,爱好诗词歌赋、戏曲书画,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曾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令人钦佩。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从蓄藏近30年的书画中选出西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等八件顶级书画精品,捐献国家,现为故宫收藏。图为西晋陆机《平复帖》,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距今1700多年,比王羲之《兰亭序》还早。
目前故宫收藏22幅张伯驹先生曾经拥有的书画精品,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图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李白唯一存世书法真迹,现存故宫。
再欣赏三幅故宫收藏、曾为张伯驹拥有的书画国宝。
唐代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罕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
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迄今发现存世最古的卷轴山水画。1945年,为防止这件国宝流失国外,张伯驹决意卖掉了占地15亩、曾为慈禧太后大太监李莲英住宅的大宅院,再加上夫人潘素的首饰,拼凑200两黄金收购。
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局部。
张伯驹先生还工诗词,也是京剧名票友,得余派真传。1931年,张约同梅兰芳、余叔岩等戏曲界名流创立北平国剧学会。1937年为老家河南赈灾义演,张扮演《空城计》主角诸葛亮,余叔岩、杨小楼等名角友情出演,一时传为美谈。图为张伯驹饰演的诸葛亮。
【什刹海 烟袋斜街】
北京有很多“海”,“海”既指海洋,也指大的湖泊。今日什刹海一带,元代就称海子,也就是水面壮阔、汪洋如海之意。明代以后这一带水面逐渐萎缩,于是有了前海、后海、西海之称谓,合称什刹海。明初兴建北京城时,又开挖了南海,有了西苑三海,也就是北海、中海和南海,中海、南海合称中南海。王飞摄影。
什刹海周边老北京风貌相对完好,至今仍有恭王府、醇王府、广化寺等名胜古迹,明《帝京景物略》说什刹海兼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神韵,明代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赞为“城中第一佳山水”。李红霞摄影。
张伯驹故居对面是什刹海之后海,水面狭长开阔,其中有连接后海与前海的银锭桥,站在桥上四面环顾满眼都是风景,老北京风情一览无余,别有一番情趣,天气好时往西可见西山,银锭观山向为北京城中一景。王飞摄影。
银锭桥东北有条古色古香的小街,叫烟袋斜街,元代就是繁华商业街。为何叫烟袋斜街呢?建议您查查资料。王飞摄影。
清亡之后,烟袋斜街一带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失去俸禄,养尊处优惯了,不会劳动也不愿劳动,开始变卖古玩字画,小街因此畸形发展,出现了衰世中的盛景,时有小琉璃厂之称。李红霞摄影。
烟袋斜街即景,推磨的老太太永远不知疲倦,栩栩如生,乍一看以为是真人。主讲人摄影。
【其他】
什刹海周边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区。胡同究竟何意?北京有多少条胡同?最长的胡同、最短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拐弯最多的胡同等等有趣的问题,主讲人都会给出答案。王飞摄影。
文化就是生活,皇都京韵底蕴深厚,胡同里处处透着文化气息,瞧这副门联,敦厚家风、诗书礼仪让人过目难忘。这也是主讲人得名的由来,看着就亲切。主讲人摄影。
在小翔凤胡同,看到清末恭亲王奕䜣的鉴园,与南边的恭王府一街之隔,规模远小于恭王府,可惜不开放。李华摄影。
李红霞摄影。
文化公益,走读北京,弘扬国学,奉献爱心!人生一世,有能力帮助别人是莫大的幸运。本次活动募集助学金善款3200元,全部用于走读北京助学金,以资助特困中小学生。
走读北京助学金设立于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明德小学、庐江实验中学(初中),每学期视助学金收益情况不定期发放,每名贫困生资助500元,资助贫困学生人数视助学金收益而定,颁发情况参见《走读北京助学金公告》。
截至目前,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共募助学金集善款合计316881元。
本文所用照片多数由参加者和主讲人拍摄,但非完全本次拍摄,部分来自网络,作者未详,如作者发现请留言真实姓名,以便署名,这里一并致谢!文图不完全对应。
本次讲解主要参考资料:
1.《走读北京》 主讲人自著(未出版)
2.《辞海》 集体编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2009、2020年版
3.央视纪录片《京剧》《梅兰芳》《又见梅兰芳》《百年巨匠梅兰芳》
4.《中国艺术》 集体编写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中国传统文化论纲》 张海鹏等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6.《古都北京中轴线》 集体编写 北京出版社 2017年版
7.《古代文化知识要览》 郭维森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8.《北京魅力》 王东 王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9.其他众多网络学术资料。
本公众号周末经常组织开展“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故宫、天坛、颐和园、孔庙国子监、北京中轴线、大观园、陶然亭、北海、景山、国家植物园、恭王府、老北京胡同、十三陵、长城等等,都是目的地。欢迎关注“走读北京”公众号,每次活动信息第一时间发公众号,届时打开微信按提示简单操作报名参加就行。
主讲人著作,欢迎选购
当当、淘宝、京东等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