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构建“和•融”评价体系 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2024-10-23 10: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始建于1890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海淀区唯一一所民族小学。2022年,学校基于既有历史文化积淀,结合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最新要求和中央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办学理念中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融合要素,确立了“和而不同,融以共进”的办学愿景。在办好“和·融”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在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引导干部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年度先锋少年”颁发奖杯

顶层设计 构建“和·融”综合评价体系

创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海淀区民族小学立足“和·融”教育理念,以“一心三气五育七树九能”为育人目标,并以此为评价目标和导向,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融”少年综合评价体系,将其贯穿学校育人的全过程。

“和·融”少年综合评价体系以“五育七树”为核心,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聚焦综合素养的结构模型。这一体系包括了融入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共七项评价指标,是五育并举的校本化实施,也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整体育人目标的分解,我们将其归纳为“七树”。“七树”即树品行兼备之人、树乐于学思之人、树身心健康之人、树心灵美好之人、树主动实践之人、树探索发现之人、树阳光自信之人。“五育七树”简而言之就是“德、智、体、美、劳、新、态”。

“五育七树”从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知识基础等多个维度,贯穿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既是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周期性诊断,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重要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关键性指引。

总之,“五育七树”的育人目标推动了学校评价体系回归于人、回归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本来价值。创新的评价实践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9月,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是继2023年1月被授予“全国第十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之后,学校在民族工作领域再次获得的一个重要荣誉。

实践探索 深化“和·融”综合评价内涵

教育评价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价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融”少年评价在具体实施中,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更加体现校本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是基于“校本化”视角设计评价内容,坚持全面育人。“和·融”少年的评价内容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新、态”这七个方面开展,其中前五个方面即五育并举;“新”指的是探索发现,聚焦于好奇求知、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品质;“态”指的是阳光自信的心态,聚焦于积极乐观、自信坚韧、主动作为的品质。七个方面评选出的“和·融”少年奖项分别以红枫、雪松、新竹、梧桐、银杏、玉兰、海棠等学校特色植物命名。通过校本化的学生成长评价内容的确定,消除教育评价单一化、功利化倾向,实现了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学生评价。

其次是运用多元化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坚持系统培养。学校“和·融”少年评价体系按照阶段划分,呈螺旋上升,设立“月度优秀少年”“学期榜样少年”“年度先锋少年”评选机制,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成长模型。“月度优秀少年”,以海报的形式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学期榜样少年”,以奖章的形式激励学生发现更好;“年度先锋少年”,以奖杯的形式激发学生成就最好。这一评价重视学生日常表现,既肯定了学生在一个阶段内的成长变化,又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评价也更加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让学生成长有迹可循,对学生的能力塑造特别强。

“和·融”少年评价内容

“月度优秀少年”以月度为评价周期,发现在班级和校级活动中,德、智、体、美、劳、新、态七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班级评选的方式产生,具体为每班每月7人,激励所有学生像学校校训“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说的那样,只要不断努力自我突破,就能获得“月度优秀少年”荣誉奖项。该奖项采用海报、校园电视屏幕展示的方式给予表彰,进行即时反馈和激励。

“学期榜样少年”以学期为评价周期,发现在班级和校级活动中,德、智、体、美、劳、新、态七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每学期以班级评选的方式从“月度优秀少年”中产生,具体为每班7人。学期奖章表彰主要解决学期末激励的问题,让每个班级的学生每学期期末都能有机会得到校级表彰。

“和·融”少年评价体系

“年度先锋少年”以学年为评价周期,发现在班级和校级活动中,德、智、体、美、劳、新、态七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学生,并颁发奖杯。奖杯以“和·融”年度先锋少年命名,从本年度学校获得过“学期榜样少年”的学生中评选出表现最为优异的21名学生,占到全校总人数的1%左右,学校取“百里挑一”之意,获得年度先锋少年的学生照片及简介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旗公开展示。

成果彰显 营造“和·融”良好教育生态

“和·融”少年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本,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功能,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基于全面育人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初具成效。“和·融”少年综合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从德、智、体、美、劳、新、态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拓宽了学生评价的维度,改变了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观念,在师生群体中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学生层面看,学生不再单一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榜样,拥有美好心灵、健康身心、主动实践、探索发现等品质的学生同样是学习的楷模,从而能够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坚持自己最好方面的同时,更能真正地全面、健康成长;从教师层面看,“和·融”少年评价体系全面、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也使得他们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有抓手,真正落实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和·融”少年评价体系不仅拓宽了学生评价的维度,更通过“月度优秀少年”“学期榜样少年”“年度先锋少年”阶梯评选体系将评价的阶段按照时间长度划分,拉长了评价的过程,持续激发师生参与评价的内驱力,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校家社协同的“和·融”教育生态初步形成。学生的全面发展既需要自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同伴、教师、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的支持。为此,学校积极探索评价方式的广度和纵深度,积极推进教师、家长、社会相关人士广泛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评选“月度优秀少年”“学期榜样少年”时,我们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任课教师评价的方式。评选“年度先锋少年”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在采取上述评价方式的同时,还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做到人人都是评价者,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评价更具影响力和仪式感。调动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评价,也更能加强家长对于学校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024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海淀区民族小学举办了“和·融”文化衫首发式,并将此作为入学礼物赠予新生。在此之前,学校围绕七个评价维度,请四至六年级学长亲手设计、绘画出了“和·融”少年文化衫。文化衫正面的图案根据校园中的特色植物而设计,新竹寓意品行兼备、梧桐代表乐于学思、银杏代表身心健康、玉兰代表心灵美好、海棠代表主动实践、红枫代表探索发现、雪松代表阳光自信,文化衫的背面印有学校的校训“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与自己新学期成长目标对应的文化衫,激励自己在民族小学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力求发现更好,成就最好。

近年来,海淀区民族小学立足“和·融”教育理念,从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管三个层面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干部和教师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业绩观和现代学校治理观。实践证明,愈重视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教育评价的重要作用也就愈发凸显。未来,学校将结合自身办学理念不断实践与探索,进一步细化“和·融”少年评价的标准、内容,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用评价带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文/丁凤良(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