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启智润心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
2024-10-23 13: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
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聚焦立德树人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多年来,密云区第一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积极构建学校思政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雅智”少年。

坚持党对思政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学校党组织坚持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相结合,党组织书记、党组织委员、党员骨干教师带头上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对少先队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德育的整体领导。

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学校思政教育的根基。学校定期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会,提高整体思政教师政治素养。学校还组建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党组织书记、党组织委员和党员骨干教师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专题教育、思政课堂等契机,把生动的思政教育带给孩子,并通过组建思政教研组,加强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学校将思政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开足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将读本内容与国家课程、少先队课程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学校深入挖掘语文、数学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研究,在语文阅读中成长,在数学计算中激发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学习学科知识,寓教于乐,实现思维进阶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品格。

坚持打造一体化“大思政”共同体。为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学校组建了党组织、任课教师、家长、社会人员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学校还汇聚资源,建设思政课程群,运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课程,运用节日资源打造节日课程,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创建生态文明课程,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建设科技育人课程,与密云区税务局联合开展税法课程,多方面拓宽学生视野,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提供阶梯。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具有明德向善人格、居敬穷理精神、立心中华信仰的时代新人。

□ 文/朱姗姗(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探寻数学课程思政 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明德向善、居敬穷理、立心中华”是密云一小的校训,也是学校数学学科教师的育人方向。教师们将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融入数学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明德向善,培养道德品质。在学生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品质。在课中,通过设计分层教学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同时,深挖教材和拓展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中的励志故事等,引导学生向善,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居敬穷理,提升思维能力。居敬穷理是数学教育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记性思维、理解性思维、变式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整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课中通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例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课后设计作业,基础作业夯实学生基础,提升性质的思维作业重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每周一次的探究实践作业,则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立心中华,强化爱国情怀。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样至关重要。在课中,结合教材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讲述乘法口诀两千多年历史,展示中国体育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显著成就。在面积教学中,通过计算中国古建筑的面积,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涵养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自豪,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文化传承、科学精神等建立在数学思想之上,让思政教育无痕融入数学学习中,助力学生更好发展核心素养。

□ 文/崔昊然(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多维班级活动 润泽生命成长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学校雅至·教育体系的引领下,我坚持以班级活动为抓手,培养有爱国情怀、立报国之志的雅·志少年和有大局意识、存博爱之心的雅·智少年。

阅读经典书籍,传承优良品质。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启智。我将阅读中华经典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立报国之志。在《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节气故事》中感受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一篇篇故事,一本本书籍,陪伴着学生们渐渐长大。“中华民族历史十分悠久,中国人民真了不起”的思想意识逐渐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每次读书交流会上,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赞叹之情,都会产生想将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美好愿望。

打造班级文化,助力思想成长。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因此,我会引领学生一起打造班级文化。在“班徽设计,我秀我讲”班队会上,学生拿着自己的手绘班徽,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经过大家投票,推选出了“天使班级”的班徽手稿及设计理念。班徽中的爱心和翅膀,代表着同学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并能以博大的胸怀来拥抱和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同学们也以班级文化为引领,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都会全力以赴,只为成为那颗耀眼的星。

家校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可以让育人效果事半功倍。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我积极与家长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邀请在密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家长,为学生讲解密云党史;我们联系在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的家长,带学生感悟保水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我们找到在社区工作的家长,带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

4年来,在多彩班级活动的助力下,同学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奉献精神。在每次区级、校级主题活动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班级和个人获奖无数;每一个寒假、暑假,学生们都会主动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频频受到社区工作者的好评……同学们在班级活动的引领下,逐渐点亮自己的雅·至人生。

□ 文/郭艳波(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借力优质资源 协同共育时代新人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新要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密云区第一小学依托优质社会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优质资源进课堂,丰富校园生活。学校致力于将优质资源不断引进课堂,家长专业的知识经验、社会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在引进课堂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领域知识的大融合,为学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聆听法制副校长讲述的案例预防犯罪保护自己,通过“园林科普”进校园了解鲜为人知的奥秘,通过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税法少年”“守护眼健康”“心理大讲堂”等家长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在今年5月,我结合毕业班学生处于青春萌芽期的实际,邀请专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家长走进课堂,倾心与学生互动,耐心予以引导,及时排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促进了小初衔接,成为学校“大思政”教育的鲜活实践。

学习实践出校园,拓展成长空间。学校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学校与社区及社会各方建立联系,为学生搭建平台开拓发展空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活动中,我班学生多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雅至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校金帆管乐团还走进社会,在密云区万象汇进行了专场演出。邓轶鑫同学说:“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自信,更坚定了学好单簧管的决心。”此外,书法社团的展示活动、笔会活动、户外观鸟活动和体验冰雪魅力的滑雪活动等,无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心里种下了热爱生活、热爱科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多种途径传妙招,家庭教育登新高。学校通过微信群、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构建起家校合作的桥梁。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及相关讲座,还通过微信群随时为家长推送“家庭教育套餐”,包括亲子沟通技巧、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学习习惯、守护孩子身心健康等内容,让家长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不断学习和吸收家庭教育的营养,从而让孩子在更加科学、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未来,学校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家庭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

□ 文/娄明(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