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基于 STEM 教育的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研讨会在育英学校举行。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负责人分别展示了各自学校的STEM课程建设情况。育英学校还通过学生科技作品展示、教师报告及观摩课等形式,多角度展示了学校STEM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情况。
为过敏人群量身打造应急的供氧口罩,探究果蔬净化器是否为“智商税”,将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于教室蔬菜种植……育英学校七位教师立足化学、生物、劳动等学科,精心设计了充满趣味的挑战性任务,通过跨学科教学和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整合并运用综合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和制作供氧口罩”一课中,化学教师欧阳红霞带着九年级学生先分小组评估采用过氧化钠供氧、电解水供氧、过碳酸钠供氧三种方案的可行性,再通过了解供养口罩的标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共同为过敏人群设计“应急神器”。
“授课过程经历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评估问题、聚焦到关键问题,链接学科认识角度,生成产品评价标准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评估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欧阳红霞说。
研讨会上,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赵佳从课程和评价体系建设、育人模式、教师教研等方面,分享了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来自育英学校的李豆豆、李玮琳两位老师分别从综合科学课程建设、数字化赋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分享了育英学校的育人实践。北大附中教师陈清伟从课程理念目标、课程设计特色等介绍了该校的课程建设情况。
在谈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赵佳说:“学校在不同年级各个学科都使用了探究式、项目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在自主共建的氛围中影响学生,无论长短假期都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建议,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探索研究的习惯和能力。”
探究白糖量对馒头质量的影响、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全息投影仪、优化小区垃圾分类方案……在育英学校的江山社稷广场上,20多块展板展示了该校学生设计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科技作品。据介绍,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育英学校基于十二年制一体化培养基础,聚焦科学领域,构建了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同时,不断为教师搭建跨学科育人的平台,通过开办专栏、出版专著、推荐讲学、开设跨地区工作室等方式为教师发展助力。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介绍了海淀区STEM课程教学实践情况。她表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支持教师跨学科素养发展的教师之家,与数十所中小学、幼儿园携手,从STEM课程开发、项目学习实践到课堂教学,再到基于STEM课程教学的跨学科实践,突破关键难点问题,边研究、边实践、边提炼,形成区域STEM课程资源。“育英学校作为种子学校,在STEM教育这一主题之下,开展了多年的综合科学课程实践探索。这次活动对各校的实践进行了有效的引领,将有力地带动和指导大家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跨越与进步。”姚守梅说。
在专家点评环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高云峰指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STEM 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科学课标明确指出,探究实践应将科学探究与技术实践紧密融合。这就要求老师们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教具,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强调,教育领域须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加强科学教育两个核心问题。在构建科学教育体系时,一要融入文化元素,沉淀教育理念,进而构建目标体系;二要明晰培整体育人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三要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文/本报记者 赵艳国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