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4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经验交流会暨2024年培训班”在京召开,2023、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所在30个省(区、市)相关负责人参会。昌平区副区长马春秀在会上做托育典型工作发言。
2023年12月,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唯一成功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区,由昌平区卫生健康委牵头,围绕“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目标,在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托育服务行业综合保障和行业监管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昌平区普惠托育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全链条托育服务工作机制
昌平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指标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任务,出台了《落实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任务分解方案》《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将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分解为8个方面34项任务,并纳入绩效考核。制定并实施普惠托育服务试点认定及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已累计发放各类补贴共计252.1万元,有效降低了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同时,依托全区托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区-镇(街)-社区(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同向发力、步调一致的托育服务工作格局。
优化服务布局,建设多层次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在区级层面,成立全市首个区级托育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区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采取网格化包保指导、结对跟踪服务等方式,常态化为家长、托育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指导、育儿宣传和咨询服务。推动单位办托,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为职工开设普惠单位托,并成功入选“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空位面向周边居民开放。区卫生健康委、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单位托育园正在积极筹建。鼓励社区办托,目前,北七家镇、城南街道等镇街利用闲置房屋共建设嵌入式社区托20处,可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托等多种托育服务,着力打造“15 分钟托育服务圈”,将普惠托育点开进居委会、开到“家门口”。在村级层面,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落地为契机,探索建设集知识科普、科技展示、果蔬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公益志愿托和亲子驿站,让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在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门槛更低、服务更优的照护服务。
加强综合施策,持续提升托育服务品质
有序解决托位空置。开展“满园行动”,制定托育设施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构建全区托育服务供需“热力图”和点位图,精准提高托位使用率。开展托育服务宣传季等22场系列活动,累计发放484张面值1000元的托育消费体验券,入园体验的婴幼儿选择留园率达40%,进一步提高了家长对托育服务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推进医育融合。建立家庭科学育儿指导中心,研发3岁以下婴幼儿营养膳食指南,逐步提升托育机构养育照护、饮食健康和常见病预防保健能力。开发托育文创产品,打造新媒体矩阵,营造普惠托育良好氛围。加强人才储备。持续开展托育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对通过保育师或育婴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按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级别给予1500元至2500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职业院校和大专院校开设托育专业,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公益培训,累计千人次受益。实施综合监管。定制托育机构责任险,连续三年为辖区备案机构投保,并扩展覆盖至66所幼儿园托班。建设托育智慧化数字平台,实现托育机构动态数字化监管。免费提供“消电检”保障和一键报警联网服务,让家长托得安心、放心。
据统计,截至目前,昌平区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托育供给及覆盖面,中央普惠托育服务示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区各类托育机构园所共计98家,各镇街普惠托育园所覆盖率达到82%,全区普惠托育园所占比达半数以上,切实缓解了入托难、入托贵、入托远的问题。
下一步,昌平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决策部署,着重考虑托育行业动态的供需调配,持续扩大托位的高品质有效供给,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打造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安全优育的婴幼儿友好型托育服务“昌平模式”,为更好满足群众托育服务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宋阳 图/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