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代命题中的山西机遇》一文早在《山西日报》刊登时,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理念,对山西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给予了深刻见解。文章认为,山西作为资源大省,必须转变思路,在新时代的机遇中探索新兴产业的崛起路径。随着数字经济和文旅融合的发展,“文化+科技”的概念不仅能赋能传统产业,还能催生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兴文旅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理念与之后《黑神话:悟空》为山西带来的文旅效应产生了某种呼应。作为一款备受期待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凭借对中国传统神话的深度演绎,将现代科技与文化故事紧密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山西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神话资源为背景,得以借助这款游戏的热度,吸引大批游客关注山西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这种文旅效应恰好印证了“文化+科技”在新质生产力上的巨大潜力,也为山西省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一、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形式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由创新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性的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于它对劳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深刻改造,从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所催生出的新生产要素,如数据要素表现尤为突出。数据作为一种低边际成本、强渗透性和融合性的创新型生产要素,不仅可以优化生产工具和设备,还可以改进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物质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例如,2023年全球大数据技术市场规模为3494亿美元,预计将从2024年的3972.7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11943.5亿美元。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万亿元。
数据来源:IDC中国,2024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落地到产业上。生产力进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产业上。以汽车行业为例,从传统的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智能汽车的发展,反映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演进趋势。通过创新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技术和建立创新生产体系,大幅度提高了传统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并促进其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深度开发和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并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系统助推未来产业,实现跨界合作的同时,又构建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据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5年的34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958.7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而在智能汽车领域,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为12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56%,2023年约为1613亿元,据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152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新质生产力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除资本和劳动之外其他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新质生产力正是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步的结果,而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恰恰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途径。例如,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产出效率。据统计,在某些高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以达到5%以上。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对资源利用的深入优化与高效管理,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供应链重构和市场机制完善等。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促使经济体系从依赖大量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为主导的新增长模式。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被视作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直接体现和核心标志,是评价一个经济体转型升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首先要明白为什么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具有多维度特征: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驱动力,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更加明显;不同技术群体之间相互支撑,形成链式变革,加速了技术革新步伐;“人-机-物”三元融合的趋势加速,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的界限模糊,促进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大数据研究成为新的科研范式,推动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变革;颠覆性技术扩散速度加快,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并逐渐重塑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6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5153.1美元,预计将从2024年的6211.9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7404.6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20.4%。而在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2023年达到5784亿元,增长率为13.9%。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数据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Precedence Research
赢得新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在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中,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当前,世界分工的价值链形成了复杂的全球市场分配结构,深刻影响着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竞争格局,并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政治化”“集团化”和“武器化”倾向明显,科技竞争也越来越涉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和战略利益的全面博弈。此外,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技术、数据、知识及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凸显,各国在关键技术、数据及产业领域的角逐更加白热化。在这一国际背景下,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挑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导致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变化,有些国家依托更便宜的人力和自然资源要素,对我国基础产业链带来巨大压力。据统计,2023年,印度服务出口额为3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4%,超过全球平均8.9%的水平,仅次于服务出口额第一的中国,这使得中国在低成本劳动力和外部市场上的传统优势逐渐被削弱。因此,通过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开发高技术、高门槛的骨干产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选道路。
三、山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潜在发力点
山西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地区应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来获得竞争优势。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是其比较优势的重要体现。2019年至202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持续增长,2020年突破10亿吨,2023年增长至13.57亿吨,其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9.12%,较第二名的内蒙古多了3.12个百分点。通过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山西在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烯烃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大同市在煤制天然气领域实现了年产量超过40亿立方米,显著缓解了能源供应压力。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转化为新材料、新能源,成为山西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山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吸引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入驻。而政策的支持不仅提供了资金和资源,还通过优化政策环境,降低了创新企业的制度成本,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新旧产业的协同发展增强了山西省的竞争力。山西省正在逐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传统的煤炭产业与新兴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态势。2023年,山西省高技术产业投资14.6亿元,增长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7.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1.3%。以晋城为例,该市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总装机规模从不足1万千瓦增长到100万千瓦以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也为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单一的优势,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形成综合优势,山西正是通过新旧产业的协同效应,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山西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能源领域,山西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如风能和太阳能,以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领域,山西推动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山西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山西机遇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对于山西而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对于山西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据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和增幅处于主导地位,同比增加44万人,第二产业同比增加3万人,第一产业同比减少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下降1.34个、0.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1.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其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上升,表明山西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力度进一步增强。山西应当紧紧抓住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全力推动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通过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整体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提升科研装备水平,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山西省还需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整合全省科研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立足山西能源资源禀赋,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依托能源底座,山西应加速绿色转型,利用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打造绿色能源产业体系。以华阳集团为例,过去其主营业务是煤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的发展,华阳集团在稳固其传统煤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转型升级,逐步向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进军。如今,其非煤产业的比重已超过70%,这一转变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深刻体会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同时,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布局新时期“三线建设”,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领域挺进,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由“原料导向”向“价值创造”转变。为加速这一进程,山西应积极推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跨越,将数字经济作为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通过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催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推进产业转型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构建高效生态的绿色产业集群。
持续推进山西科技创新,融合特色文化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导向,这一理念清晰地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义。“创新”不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更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蓝图的必然要求。为了这一目标,必须牢牢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点,持续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主动吸纳并应用那些能够引发产业革命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与工艺,以此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硬核力量。
对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西而言,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其发展的关键。山西应当充分利用其作为文化大省的独特优势,将科技作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催化剂,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具体而言,就是要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如建立互动性强的数字化博物馆、推出引人入胜的虚拟旅游体验等,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不仅能够拓宽文化消费的边界,也能够为经济增长开辟崭新的领域。同时,山西应深挖文化资源中的IP潜力。通过创意设计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的创意产品,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使文化IP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新增长极的宝贵资产。这样不仅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还能促进经济价值的显著提升,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源泉,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经济强省的转变,书写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