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帕斯卡尔·罗热:我不会跟着“流量”跑|斯尧笔记
2024-10-28 18: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罗热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独奏会 王小京/摄

在9月底结束“德彪西专场”巡演后,法国钢琴家帕斯卡尔·罗热火了。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演出,但却是受到关注最多的一次。这位73岁的钢琴家在舞台上展示出的松弛感和极高的完成度让人钦佩。演出曲目包括《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水中倒影》《意向集第二册》《版画集》《欢乐岛》和《前奏曲第一册》,诚意满满,分量极重。

他的演奏有一种对音乐色彩特有的重构能力和强烈的代入感,让人很容易进入他的音响世界。在一些作品的处理上,和早先的演奏版本相比,他对氛围感的营造更加不露痕迹,让音乐呈现得更加鲜活。听他弹琴会有种在不知不觉中邂逅心动瞬间的奇妙体验。

比如前奏曲《雪中足迹》,他将不同声部在速度上略微拉开,让通常被处理成二维动态变化的画面,进一步发展成三维时空上的卷曲与延展;在《欢乐岛》中,他通过音色搭配所呈现的绚丽光彩,将那种精神上的极大愉悦充满整个音乐厅,让人听得过瘾极了。

本次罗热的行程除了在北京、厦门、深圳三地的独奏会,还包括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大师课。弹得好,讲得更妙。比如我们聊到踏板的技巧,他这么说:“你需要用到很多踏板,但不是一直用一种方式,以及不是从头到尾都在用。有时需要专门用踏板来把两种和声混合在一起……就像你看一幅画,第一眼看到绿色,但我确定它的下面还有蓝色和黄色,以及数不清的着色和笔触,才让你看到现在的样子。对于踏板,你不知道我变换了多少方法,才让你听到最终这个效果。”

你看,他对音乐独到的见解是不是和他丰富的表达、详尽的阐述同样精彩?

一场旅行,一个梦境,而不仅是一场独奏会

王小京/摄

张斯尧:这套曲目您特别强调上下半场是各自完整的部分。

帕斯卡尔·罗热:此次近2小时的体验,我想和中国听众分享的是德彪西早、中、晚期尽可能多的作品,进而表达他音乐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创性。但我希望每一个半场都是完整而不被打断的,比如曲目间不要鼓掌之类。这完全是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因为你一旦进入了那个由声响、色彩构成的梦境,你自然是不希望被打扰的。对我来说也一样,我们都需要这个神奇的气氛能维持得久一些。我们需要松弛,需要幻想。忘了这是我的独奏会,甚至忘了我。这是一场旅行,一个梦境,它将带你进入另一个空间。

德彪西的世界其实很具象,比如那些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具体的颜色。从我弹过的众多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来看,德彪西确实“最法国”。他是为创作带来革命性改变的作曲家,他创造出很多不同的东西,为和声的写作打开新的大门,把新的概念引入钢琴的演奏中。我甚至认为当代音乐的发展可以从他算起,因为他为音乐创作打开了新的视角。

张:现在大家刷短视频,遇到不喜欢的就直接划走了,这改变了我们的习惯。但听现场音乐会是一种更古典的方式,你没法做平时在移动设备上那样的事情,有时只好坐在那里。所以您会担心有些听众没那么熟悉或者习惯德彪西的音乐语言吗?

罗:我希望大家放下手机,从每一天的琐碎和问题中抽离出来。我想我的演奏能让听者实现这种“逃离”——从现实世界进入一个多彩的声音的世界。

我想法国音乐有一种特殊的“触感”,我试图带给听众某种“真实感”。哪怕他们不知道这个作品或者这类音乐不在他们常听的曲目单里,但如果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打算和我开始一段探索之旅,那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连接是真实存在的。

我不是那种跟着“流量”跑的演奏者。从专业划分上看,音乐是很小众的艺术门类,职业要求我在这个领域去钻研,同时我也心系大众。因为我真心希望听众能参与到这段特殊的旅程中,享受一些梦幻的时刻。我关心他们,我是为他们演奏,这是一种连接,一种情感的交换。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如果我能通过演奏连接彼此,感动听者,这对我来说将是一份特殊的荣誉。

每一颗心都有它音乐的归宿

王小京/摄

张:有时大家会因为一些具体的原因来听音乐会。比如提到钢琴家席夫,会想到巴赫;提到您的法国同行艾玛德,会期待他演奏现代作品而不是听他弹贝多芬。您希望您的听众因何而来?

罗:首先我对人们有时称呼我为“法国音乐的使者”感到非常开心。这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音乐,我觉得它非常特别。所以如果有人就是为了听法国音乐而来我的音乐会,会让我感到由衷地自豪。

我现在演奏法国音乐比年轻的时候更多。因为我意识到这是我的“语言”。理论上,任何职业钢琴家都可以演奏任何一种音乐。但确实有那么一位作曲家或者一类音乐是属于你自己的,属于你自己的文化,能代表你最好的一面。就像一个人可以学习很多种语言,但只有一种语言是你的母语。

我对学生们说,当你们年轻时,你得弹尽可能多的东西。这是学习的一部分。但你也要同时留心观察哪些将会是你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单单取决于你讲什么语言,你从哪里来,还取决于你的感觉,取决于你如何能最好地表达自己,你得找到你自己。你最终会发现有那么几位作曲家是“你的款”。我深信每一颗心都有它音乐的归宿——某个最爱,最熟悉,最特别的地方。

张:怎么判断自己是走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而不是陷入盲目的任性呢?

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课上,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在完成个人的成长后你自然会“有话要说”。但在进行真正的创作之前,你得先知道“你是谁”。

我记得16岁时第一次弹给我的老师朱利叶斯·卡辰,他说:“你弹了太多的技巧。”他的意思是丰富的技巧储备是必需的,但他并不感兴趣在演奏中听到这些。因为技巧只是十分普通的第一步,你得靠它弹出东西来。所以我现在和学生们说:“好了,我知道你技术好,现在你需要让听众忘掉你技术好。”

如果听众听完觉得你的弹奏技术好,其实是你走错了方向;如果他们觉得很感动、很好奇,或是在你的演奏里发现了什么,这个才对。

张:通常在电影里这个过程会容易一点。比如某个特别的时刻降临,配合一些镜头语言,于是这个人练成了!

罗:演奏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程,一个你无法停止的追寻。我总在发现不同的东西,从没有过这样一个时刻——OK,一切足够好了。这也是为什么演奏家这个职业如此令我着迷。即便有些曲子我都弹了四十年了,我还会有新奇的发现,就像魔法一样。你不能墨守成规,不能一味地重复模仿。你得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

弹好德彪西需要超越技巧的音乐表达

张:您会怎么和听众介绍德彪西?

罗:他的作品是一种音乐的绘画。我觉得他创造出了很多色彩。弹印象派作品当然要了解莫奈、塞尚这些代表人物,还要有想象力。比如你凑近看莫奈的画,你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颜色,只有离远了看,那些花卉、桥、景色才能出现。这是想象力在发挥作用。我们能在德彪西那里找到类似的作品。当他使用和弦、和声、旋律时,他没有仅仅在写音乐,他创造了一个源自大自然的、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感兴趣的一点是,很多时候他的音乐在描绘外部世界,比如水、风、景色,很少直接写人的内在情感。比如他的24首前奏曲都在写景。作为演奏者,我不能确定听到音乐的人具体在想什么,但我确定大家要把自己的情感、创造力、经历代入进去,成为音乐活动的一部分。在音乐的带领下进入某个状态,真正享受德彪西带给你的这份特殊的经历。

张:有没有一些演奏上的经验可以让学习者更容易把握他的音乐?

罗:德彪西创造了很多声效。在钢琴上他写了很多前无古人的尝试,不仅在声音层面,还涉及视觉等其他层面。对此你需要用音符去重新呈现。这引发了钢琴弹奏技巧的革新。

我记得有次给玛格丽特·隆(1874-1966,法国钢琴家、教育家)演奏《雪中足迹》,我刚按下开始那两个音,就被打断了。

“你弹得不够冷。”她说。

但她并没有告诉我如何才能冷下来,只是让我继续弹,继续找。

张:您后来怎么找的?

罗:从声音入手,不用踏板,找那种空洞、不带任何情感的声音,用这两个音去营造一种氛围。当时我才9岁。如果她只是告诉我该多快,该多慢,估计我早就忘了。但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每次弹这首作品,都会想起它。

张:所以想要弹好德彪西,需要超越技巧的音乐表达。

罗:对。演奏德彪西的困难不在乐谱上,难在诠释。此外,还需要来法国看看,会点法语,看看画,喝点红酒,最好能住上一阵子。当然并不是说只有法国人才能弹好德彪西,只是你得体会“法式的感觉”。他的音乐也并不仅仅描绘法国,比如《格拉纳达之夜》,西班牙作曲家法雅就评价说德彪西是最好的西班牙作曲家。尽管德彪西没去过那里,但他抓住了西班牙音乐的特点,创作出了“西班牙印象”的音乐。

我确实能感受某些和声是暗色,某些是亮色……

(一边说他一边在钢琴上弹了起来。)

这很难解释,但我能感觉到。他写的音乐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甚至让你有身体的感受。比如风,我弹这里的时候就能感到风吹在我身上。这种声音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很难解释,好像只有德彪西能这么干。

而且他直接描写自然界,而不是深挖心理状态。比如《月光》,最开始想用《浪漫曲》这个标题出版,后来才定下来叫《月光》。可能《浪漫曲》容易陷入个人的情感,但《月光》,能让人看到画面里的光影。

张:这种音响与光影的对应,是因人而异的开放性答案吧?

罗: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色彩,但重要的是你要看到你的色彩,感受到细微的变化,之后去营造那种氛围。

张:您怎么看德彪西音乐中的结构?

罗:德彪西的音乐有结构概念,只是他把它隐藏了起来。就像你不能说莫奈的画是没有结构的,但你欣赏的是其他方面。我在课上偏重教色彩、声音、氛围,但你得知道,在这些背后德彪西有他的结构,只是你不需要把它拿给人看,这种结构也不同于他选择的曲式。我更关注音乐之间变幻莫测的连接,这构成了另一种声响系统。

张:德彪西让您觉得有趣的一点是什么?

罗:没有人能模仿他。谁是第二个德彪西?可是他打开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的大门,影响了无数作曲家,启发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张斯尧/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