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8日,第五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Global Teacher Education Summit,简称GTES)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大会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院)主办。本届峰会以“面向未来·共筑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5名知名专家学者,来自523所高校的60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参会。
本届峰会设置了5个专题议题,围绕后疫情时代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数字技术对教师学习的影响、学科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变革、跨界合作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期间,全球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以主旨演讲、特邀报告、专题研讨会、分组发表、圆桌会谈、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讨论全球教师教育议题,擘画教师教育发展蓝图。共计26场大会报告,包括10个主旨演讲,8个大会全体报告,5个特邀报告,3个田家炳讲座。此外,还设置29个专题研讨会,36个分组学术发表,百余篇海报展示,总计510篇研究展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处长赵静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教师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希望通过加强师资、教育改革、科研创新和国际合作,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助力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强调,在科技进步、全球化、个性化教学等新趋势背景下,教师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期待通过会议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旭东表示,本届峰会恰逢中心成立二十周年,见证中心二十年成就,与世界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同向同频、与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在此之际,期待各位专家、同仁尽情全球教师教育对话和交流,共享智慧,助推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深特聘讲座教授卢乃桂发表《教师与教师教育全球再联系的背景挑战与机遇》主题报告,从学习损失补偿、人口变化应对、国际合作不足及人工智能影响等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呼吁教师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终身学习观念,慎重考虑AI技术的长期教育价值。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戴杰思在《如何在充满挑战的时代成为并保持“优秀”的专业人士?》报告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化这一重要命题,指出需关注教师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及其后续的变化。他认为,教师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投入度能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产生深远影响,并强调要构建好奇心文化以培养优秀教师。
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李子建作《面向未来和未来准教师的可能性:全球和国家视角》的主旨报告,从东西方哲学视角解构教师核心素养,提出道德素养、终身学习意识、研究和反思能力都是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最后融合儒家思想提出教师自我认知与定位的建议。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琳·佩恩发表《面向不确定性的教师教育》演讲,分析了教师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实践角色困境、教师与学习者的合作困境和未来教师教育作准备的困境。她强调教学应是动态的未来导向过程,而非固定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蔡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被激活的“世界3”与教师教育变革》为题,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的影响,主张用教育逻辑统领技术、资本、效率驱动的逻辑,避免新经验主义和新行为主义的陷阱。
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期刊主编Martin Mills在《为什么我们必须继续谈论教师专业精神》演讲中,通过一个针对高贫困地区学校的课程改进研究项目,探讨了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当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权和信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调整课程时,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绩都显著提高。
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葛文林作《观念的消亡、观念的缺失与观念的延续:教师教育转型的视角》主题报告,指出教育改革需要从“改良”转向“转型”。他从三个视角阐述了教师教育转型的思路:突破学科分科限制、加强教师教育者的培养、坚持全民优质教育的理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领导力中心主任、教授顾青作《通过组织学习拥抱变革:教师如何留任并茁壮成长》报告,强调学校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仅是个人心理态度的体现,更是组织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丸山恭司作《探索全球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性:其专业性、伦理美学与实践共同体》的主旨报告。他强调教师教育者除需具备研究能力外,更要掌握“间接教学能力”,即培养职前教师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同时,教学实践中的伦理美学感受,包括对教学过程中“对”与“错”的判断,以及对“美好教学”的共同认知,也是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李琼分享了《部属公费师范生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谁更受中小学校的青睐:对从教胜任力的实证考察》研究成果。通过对1,823名校长、258名区域行政干部和14,850名公费师范生的调研,研究发现相较于综合大学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在教学信念和职业认同感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92%的地方行政干部认为公费师范生在教学质量和区域教育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也发现综合大学毕业生具有其独特优势。报告为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此次峰会上,还组织了多个平行论坛、AI赋能教师教育圆桌论坛等。专题研讨共设置29个专题研讨会,包含128项研究报告和2个圆桌会谈。议题内容涵盖了跨界实践、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教师成长口述史、区域教师教育创新、循证教学、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名师专业发展、教育与脑科学的交叉应用等诸多前沿主题,旨在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本土化与全球视野下教师教育创新路径。
同期开展36个分组学术发表,展示近200篇研究成果,探讨教师能力、专业素养、情感与压力、数字化转型、职前培养、课堂师生互动、跨文化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等诸多主题。同时,大会还展出了119篇学术海报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本届峰会于28日落下帷幕。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教授宋萑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本届峰会收到论文投稿510篇,创历届新高,首次收到13篇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教师教育的论文,体现了研究视角的跨学科性。同时,首次邀请到来自希腊、葡萄牙、巴西、以色列等新的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对话平台的覆盖范围。32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展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大会组委会主席、教授朱旭东在闭幕式上表示,峰会已从最初推动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定位,逐步发展为促进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作为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盛会,GTES峰会为凝聚全球智慧、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奉献。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