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文化|国际市场元宝山
2024-10-29 17: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金秋十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古城喀山举行。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时,习近平提到:大约400年前,联通两国的“万里茶道”正从喀山经过 ,将来自中国武夷山地区的茶叶,送至俄罗斯的千家万户。

10月29日至30日,第八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在俄罗斯召开。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会上,“万里茶道”的最北端——张库大道一再被提及。

因张库大道而繁盛的张家口城镇村落,西沟的元宝山当属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开放大境门外的元宝山为国际通商市场,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盛,蒙古人、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居游于此,元宝山一时名传四方。

让我们跟随长期关注、研究张家口历史文化的学者刘振瑛先生,来看看元宝山这座国际市场的往昔。

民国时期的元宝山村

国际市场元宝山

元宝山,坊间说这个村落南坡山边有块形似元宝的大石头,故名。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八月二十一日(9月29日),张佩纶与也因罪被革职遣戍张家口的何如璋(字子峨)出大境门西行,路过元宝山留意了这里的村名,写道:“晴。同子峨游元保山,山故有元废堡,以此得名。俗以元宝名之,更甚愚溪之辱矣。”“故有元废堡”信息突兀,大有文章,需得细细探究,考量。

元宝山村地处西沟河北岸桃山山湾处,是西沟一个较大的村落。清代,这里归属于张北县。村南西沟河边旧有“张万分界碑”一通,过去有人说这是张家口与万全县的界碑。其实这里的“张万”是张北县与万全县,界碑是张北县与万全县的分界。

《民国版万全县志》关于元宝山相关记载

细数西沟中因张库大道而繁盛的城镇村落,元宝山当属第一。乾隆二年(1737年),清政府下令以张家口为货物集散地,而当时隶属于张北的元宝山村首当其冲。一时间,这里商贾云集,有的大兴土木,建立铺栈:有的就近租房,开张经营。有的商家还在市区建起“圐圙货栈”数十家,待运的绸缎、布帛、砖茶、纸张、硫磺、火药以及瓷、铜、铁制日用品和外蒙地区运来的各种皮张、毡毛、蘑菇以及香脐子、羚羊角、鹿角等名贵药材应有尽有。

光绪七年(1881年),俄国人取得了在张家口“设立行栈”的权利,俄国人的“行栈”和“书信馆”就设在元宝山村。为商埠,有经营俄蒙贸易的商号1000多家。清政府在这里划地五万方尺归俄国所租借,俄国有权在这里购买土地,建筑住宅、仓库,设立商店堆栈。俄国邮局,就设立在它的租借地内。《张北县志》载:“院内聚货如墉,沙河中亦堆积似山。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使元宝山名传四方。这里贸易之盛可为全省之冠,察哈尔之精华。”当年,这里的店铺商号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街市上有经营苏杭绸缎的绸缎庄;有经营曲沃生烟的生烟庄;有专门经营牛马皮、老羊皮的粗皮行;有经营珍奇兽皮和麦穗羔皮的细皮行;有专门转运草原牲畜的牛马驼羊大店;有山货铺、点心铺、烧锅(酒)作坊、粉坊、油坊、铁匠炉、制毡作坊、麻绳铺、茶叶铺、瓷器店、杂货店、米面店、铁器店、洋货店。主要商号有德恒美、永福源、福恒美、永成明、瑞兴和、大义隆、通行栈等。《万全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中俄条约后,大境门外元宝山开为商场,遂为陆路大商埠之一。”

位于元宝山村的京都义合成商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开放大境门外的元宝山为国际通商市场,划地五万方尺(即长、宽俱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归俄国所租借,俄国有权在这里购买土地,建筑住宅、仓库,设立商店堆栈。

1934年7月,中国近代女作家冰心随“平绥沿线旅行团”旅行至张家口。这是《冰心全集》第三卷《平绥沿线旅行纪》一文记下的冰心女士的笔记:7月10日,“……晨八时许乘省政府汽车离站出大境门至元宝山。大境门上有高维岳写的‘大好河山’四大字。出门至西沟,山岭峰峦,重叠围抱,西北门户的元宝山,已横在眼前,两峰夹峙,气象雄伟,牛车在山下穿行,远视小仅如蚁!此路为到库伦孔道,山下有小泉回绕,许多驱车人在那里卸牛饮马。立此四顾,处处看出当年边塞交易之繁盛旧迹,店招都用的是汉蒙藏三种文字,路旁关闭着许多安寓塞外客商的大店,所谓之口外馆者。按:张家口本属直隶万全县,与独石口古北口有塞外三关之称。自民国十七年改省,遂成省会。此地东连辽佐,西接归绥,南通津沽,北达库伦,为内地入边之大枢纽。其交易以皮毛,牲畜,茶,布匹,为大宗。”张家口西沟的繁荣,有个小例子。当时,大境门外一带商业繁荣,房价奇高。一处标准铺面,包括栈房的月租金(讲述人记忆误差,分析应该是年租金)要5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1000多元,简直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

在张家口西沟交易的蒙汉商人

2007年,笔者曾经采访过元宝山村的一些村民。当年75岁的王跃先回忆说:“元宝山人多地少,人们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我爷爷就在元宝山河滩里倒腾小买卖‘摆地摊’,地摊的货是专门卖给蒙古人的,有马鞍子、鼻烟壶、马镫等用品,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就摆上了。整整一个冬天,天天都是人山人海。有蒙古人、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当时外国人在元宝山不是什么新鲜事,元宝山的不少老人都会说蒙语,有的甚至还会说一些俄语。我的父亲年轻时在洋行里帮过厨,学会了做西餐。后来,就给俄国人做饭。” 元宝山村民薛万明老人,算是个有超前意识的文化人。许多年以前,薛万明就在村里老辈人的指点下,画了一张一百多年前元宝山的全景草图。依草图标注,这个小山村竟有30来家商号和四家洋行及俄国的邮局。四家洋行分别为北号洋行、黄庆洋行、西米德洋行和德胜洋行。

美国人张伯林拍摄的西沟的街道

在小小的元宝山村竟然有一条极富商业味道的兴隆巷,当初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街道两旁商号众多,生意兴隆。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在巷子中发现几间青砖灰瓦的老房子,虽已不太规整,但会唤醒人们对于元宝山辉煌往昔的回忆。现在,保存最好的是作为村委会的裕聚魁老商号。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五开间,气派大方。村民们说,盖房子时所用木料,都是从大圐圙拉回来的 “圐圙松”,所以,房子非常结实。(张秀梅 胡世海 魏民 刘振瑛)


作者:

行走张垣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