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人才港|邓志刚:敬业于科研 精业于煤炭
2024-10-30 20:4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夯实煤矿安全基石

本期,《和平人才港》

走进邓志刚的“煤炭科研世界”

邓志刚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院长

主持和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奖项32项,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1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主持与参与编写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

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茂盛的植被茎叶囤积、埋藏,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在高温高压的磨炼中形成煤炭。现如今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中国煤科人满怀敬畏与珍惜,像煤炭的形成一样埋头磨砺,将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安全和生产力,与煤炭一起发光发热,邓志刚便是其中一位。

从无到有从有到佳,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邓志刚与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结缘始于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依托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他于2013年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KJ768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打破了原有进口系统的垄断和封闭,还在其基础上研发了人工可控自激震源,实现了震源定位过程中波速的实时修正。同时,开发的多主频拾震器能够监测到大震动和微小的破裂信号,有效震动事件和定位精度大幅提高。该产品广泛应用于煤矿灾害的监测中,包括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随着产品的应用推广,邓志刚带领团队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迭代。他们深入调研、回访在用矿井,针对不同矿井的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目前,该系统已经迭代到了3.0版本,并在现场矿压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KJ768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的研发、应用过程中,邓志刚始终思考如何实现区域应力和局部应力的连续实时监测。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冲击地压灾害多参量综合预警系统,打破了传统预警方法数据类型单一的局限,形成了数据导向型冲击地压预警体系,大大提升了预警的准确性。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自2015年组建国内第一个科研院所承担防治冲击地压灾害工程项目部以来,邓志刚作为总负责人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技术体系、装备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他们先后开展了大直径钻孔卸压、煤矿井下深孔顶板预裂爆破等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成套装备的国产化研发,并在现场服务中不断优化核心材料的应用效果和使用寿命。这些成果在多个煤矿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好评,真正把科研成果带到了煤矿一线。

除了科研工作,邓志刚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他通过多年来的经验、成果总结,以第一完成人编制了《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系列国家标准的第11部分“煤层卸载爆破防治方法”,并参与了其他部分的编制工作。他希望通过国标的制定对冲击地压矿井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

步履不停,向内求,向外修,向前进

如今,作为煤科院安全分院的院长,面对更大的责任和更全面的专业要求,他坚守初心,迎难而上,坚持以技术带动多元发展。通过组建灾害预警突击队,研发煤矿多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尝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煤矿多灾害监测预警难题。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开展智能绿色充填开采等绿色矿山工程。

邓志刚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奋斗和创新。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领导才能和管理经验也为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和平街街道办事处主任赵瑞博走访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院长邓志刚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邓志刚始终携一颗历久弥坚的初心

通过“敬业”和“精业”继续在

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领域中

探寻答案

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在铿锵步履中砥砺前行

下期

小编将继续带您挖掘

辖区更多“宝藏人才”

领略和平街辖区人才独有魅力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模范人物

欢迎您投稿

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

等您哦


作者:

朝阳区和平街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