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
2024-10-31 18: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本书在架构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展开研究。纵向上,以上海城市与妇女报刊的互动以及妇女报刊自身发展逻辑为分期依据,分为5个时期:清末时期、民国早期、五四时期、十年相对稳定时期以及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横向上,对五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个案等层面进行研究。对典型个案做论述时,主要研究其办刊缘起、读者定位、宗旨内容、采编特色、主要报人、经营管理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

1898—1911年,上海妇女报刊滥觞。通过对中国首份妇女报刊《女学报》以及《女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发现:此时期的妇女报刊是文人志士实现理想介入社会的媒介,而非经营的对象。主要创办人包括陈撷芬、秋瑾、金一等崇尚女权的文人志士。读者定位于僻处深闺或初入女学堂的中上阶层妇女群体。报刊旨在成为辅助女学的教科书以及女界联络机关。报刊呈书册式样,栏目大体由论说、新闻、诗词、小说、传记、译编(林)、女学文丛等组成,强调知识普及。虽然,妇女报刊仅影响了少数精英妇女,多数妇女不识一字也不接触报刊。但,妇女报刊从无至有,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妇女自主意识的初步觉醒,为此后妇女解放思想由上海传送至中国更广袤的土地立下拓荒之功。

1912—1918年,上海妇女报刊分野,出现非商业性以及商业性妇女报刊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前期以《民国女报》《神州女报》等非商业性女刊为典型,基本延续清末时期的外部风格和内容纲目。由知识妇女主动结成团体创办,作为争取参政权的媒介,涉政不重经营,多转瞬即逝。后期以《妇女时报》《女子世界》(1914年)《中华妇女界》《眉语》等商业性女刊为主。读者定位于粗通文理的中上阶层家庭妇女,以包天笑、王蕴章等鸳鸯蝴蝶派文人为主要编辑作者。内容主旨上弱化女权,提倡增进女子学问与持家知识,多设女学、小说、家政等栏目。经营上凭借民营出版资源、女性图文符码,初步实现盈利。在演进过程中,商业性女刊衍生出文艺型和综合型两类,丰富了妇女的阅读文本和发声渠道。虽然,在多数妇女仍被束缚于闺阁的现实下,妇女报刊为读者提供的只是模仿对象和突围空间。但是,这种示范式的传播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女性参与和介入公共空间的信息传播,为日后女性在妇女报刊事业上大力发声奠定了基础。

1919—1927年,上海妇女报刊多样化发展。通过对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元老级商业性女刊《妇女杂志》、女校教师创办的非商业性女刊《新妇女》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女刊《妇女声》等典型个案的分析发现,妇女解放运动复兴,女刊主旨高度一致,妇女作为“人”的意识广为传播。读者定位从中上阶层识字妇女延伸至平民妇女。创办人身份多样,包括周剑云、章锡琛等报人文人、陆心秋等女校教师以及李达、王会悟等党派人士,编辑作者群多基于同业同好构成。形态上,多数延续民初风格和纲目,新出现的过渡型画报注意视觉启蒙。内容采编上普遍重理论较严肃。读者真实影响上,五四主流的激进传播方式以及偏理论性内容的传播效果有限,而五四之新所对立的旧,以一种曲折、隐秘的方式传递着新的文化和价值观,甚少为传统观念规训下的中下层妇女所抵制。

1928年至1937年8月,上海妇女报刊繁盛发展。这一时期都市化进程加快,新闻出版业迎来“黄金十年”。非商业性女刊《女子月刊》《妇女生活》《女声》(1942年)以及都市摩登商业性画报《妇人画报》《玲珑》等典型个案纷繁而出。通过分析发现,知识女性主编女刊成为一种潮流,可供女性参与的议题远胜以往,女性写作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黄心勉、沈兹九、王伊蔚等主编登场。经营发行相对成熟,但因读者定位存在交集,女刊间多相互揶揄争夺读者。非商业性女刊读者定位于中上阶层知识妇女,内容选择上较保守,理论色彩浓厚,重视特辑的宣传作用,关注妇女的前途和命运,旨在激发妇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受到知识阶层的赞誉却难以为中下层妇女所接受。商业性女刊读者定位于中上阶层摩登妇女,旨在成为摩登生活的蓝本。采编上重视西式元素和视觉化,强调图文内容的主题性、时效性和性别导向,建构起画报式的时尚消费审美空间。为摩登妇女所追捧,《玲珑》几乎人手一册。此时期,商业性与非商业性女刊分野鲜明甚至对立,但共同传播并建构着妇女群体分层化的身份形象,记录着近乎两极分化的妇女生活实际。

1937年9月至1949年,上海妇女报刊艰难发展。战时社会舆论严厉管控,妇女文化因与政治疏离而获得一丝出版空间。妇女报刊的创办人、主编多由具有办刊经验或党派军部背景的妇女担任,如蒋逸霄、佐藤俊子等。报刊经营因战时物价失控,纸料难求,交通受阻,发行受困变得异常艰难。通过对战时典型个案分析发现,以《上海妇女》为代表的党派女刊旨在做孤岛时期妇女的喉舌,保持与全国信息互通。报刊文章基本由编委包办,多是白皮红心,以此在日伪严密监控下维持生存,鼓动妇女抗日。以《女声》为代表的日伪军方女刊,完全疏离政治,沉溺情感文学。解放战争时期,女刊较少,黄嘉音创办的《家》是唯一存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女刊。聚集了一批留美归国博硕士专家型作者,在有限言论空间中探讨促进家庭幸福、健全妇女生活的方式,为知识型家庭妇女所青睐,获得大量来信夸奖。战时典型女刊,呈现着战争各阶段社会现实需求下女刊的旨向与样态,记录并影响着战时城市妇女的生存状态。

历史本身复杂,并非线性的,断裂是一种常态。妇女报刊之于报刊史也是一样,其以散点化的状态在历史的夹缝中发出点点微光。但擢拾起这点点微光,并以其为主体重看近现代上海报刊史时,我们会发现报刊史的另一面。其一,从缺席到在场,妇女报刊不仅作为女性的话语空间,还作为一种概念进入到后来人的头脑之中。其二,历史本身没有主角,妇女报刊将女性作为主体视角,观察其于体系内的演练和资源调配时,其灵活地经营着自身话语空间,而她们的表达的行为使其在公众领域的能见度提高。其三,世界在知识以前,知识常常言说世界。女性与妇女报刊的关系也是一样。作为物质性中介的上海妇女报刊发现并呈现历史的缝隙和复杂性,还原了女性的真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妇女报刊也回归到了作为媒介的本身,呈现出报刊史的多重面向。


可以说,近现代上海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保持与国内外的连接,以独特的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孕育着妇女报刊,使之呈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和发展规律,引领全国妇女报刊的发展。妇女报刊的出版实践也推动了妇女的社会交往,改变着中国妇女安身立命的场所和意义表达。


新书推荐 | 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

《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

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

赵蓓红 著

ISBN:9787522732169

2024年9月出版

定价:139.00元

内容简介



女性报刊史,尤其上海女性报刊史,是此前学人较少涉猎的学术领域。《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全面描画、探究了清末和民国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历史。纵向上,分为清末时期(1898—1911)、民国初期(1912—1918)、五四时期(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1928—1937)、战乱时期(1937—1949)五个历史阶段。横向上,对各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案例等进行研究。并深入探索典型女性报刊的办刊缘起、读者定位、采编特色、主要报人、经营管理和传播效果。研究发现,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和历史贡献、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引领全国妇女报刊的发展。


作者简介



赵蓓红,新闻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法制史、媒介与性别。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报刊发展历史研究(1921~1949)”。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入选2020年度“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奖励资助计划。


-End-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