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曾是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和首都现代工业发祥地,聚集了京西八大厂。随着时代变迁,石景山以夏奥冬奥筹办为契机、首钢为牵引,在全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率先落子,从单一主体、钢铁冶炼、封闭空间迈向多元主体、现代服务、开放融合。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园的三重转身,已打造成“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石景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关村石景山园扩围增效,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银行保险产业园暨中电科智能科技园、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虚拟现实产业园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等多种创新功能载体。石景山实现了从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高端之城的华丽蝶变,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转型持续推进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1年,石景山区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39.1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在1992年突破1亿元,2005年突破10亿元,2023年达到80.2亿元,约为1971年的1500倍,年均增长15.1%。2024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和区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6%、13.4%。
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修工作和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工作的提出、贯彻和落实,石景山改变作为北京市传统重工业区形象,确定CRD发展目标,打造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2012年,GDP达到388.3亿元。党十八大以来,石景山定位“全面转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2015年GDP突破五百亿大关。近年来,石景山区牢牢把握服务保障冬奥筹办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重大机遇,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战略,统筹做好“四个融合”文章,2022年GDP突破千亿大关,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23年达到1074.8亿元。人均GDP由1988年的1150元增至2023年的190736元。按不变价计算,201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高于北京市1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石景山区GDP不变价增长6.3%,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二)高端服务业助推深度转型
石景山区为服务保障首钢而成立,是北京最早建设的重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长期居于经济主导地位。1988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4 : 5 : 1,200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峰值79.9%。石景山区自2002年完成“农转居”工作,成为全城镇人口区,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状态。2009年,随着首钢涉钢产业迁离北京,全区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景山奋力推进产业转型,逐步形成长安金轴、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中关村石景山园、新首钢综合服务区、文创园等协同发展的“一轴四园”产业功能区格局。二、三产业结构由首钢搬迁前的3 : 7转变为1 : 9,高端服务业对石景山区的经济支撑力逐步增强。
从新兴产业发展看,自2010年底首钢涉钢产业全面停产以后,石景山区全力应对产业“空心化”。2013年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了石景山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石景山区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扎实推进转型发展,荣获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称号。自2018年起构建以现代金融产业为主导,以科技服务业、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为特色,以商务服务业为支撑的“1+3+1”高精尖产业体系以来,2023年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3161.3亿元、年均增速达13%。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比重不断提升,2023年占比达到55%。
首钢园也伴随着冬奥组委入驻、5G示范园区建设和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着力引育“科技+”“体育+”产业。截至目前首钢园企业数量达831家,科技企业占比超70%,国高新、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企业资质超过150项,以科幻为特色的“1+3+X”主导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
(一)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近几年,全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速渗透融合,创新创业效应逐渐显现。2023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728项,增长53.9%;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2.6亿元。专利授权量5586件,比2012年增长3.7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35件,比2012年增长7.7倍。
(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近年来,石景山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丽姿态不断展现。全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日均值自2000年以来逐年下降。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2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城六区排名第二。2022年,石景山区在北京中心城区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84年的32.3%提高到54.62%,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100%,均位列全市第一。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7.4万册;博物馆8个,其中免费开放2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更加深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高标准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成功举办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和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推动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业遗址、红色印记、文化创意等特色资源融合发展。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美术馆”开馆运营,郎园park入选全国最受欢迎公共文化空间。2023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319.2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占比最高的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收入1073.8亿元,同比增长32.1%。
三、居民生活保障提质增效
(一)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锅饭”到按劳分配,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1986年达到1131元,2002年突破万元,2014年突破5万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354元,是1986年的81倍,年均增长12.6%。
(二)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石景山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随着消费市场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198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26元,2004年突破1万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699元,是1986年的44倍,年均增长10.8%。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1986年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2%,2023年降低为21.5%。2023年,居民用于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合计达15740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31.7%,比1986年提高25.2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2023年,全区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和计算机分别为55.1辆和211.7台,分别是2003年的6.1倍和3.4倍。
(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初步发展,保障层次较低,覆盖也不够全面。改革开放以来,石景山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由2006年的14.17万人、23.16万人、13.6万人和12.72万人提高到2023年的50.4万人、45.56万人、34.69万人和34.54万人。财政支出惠民力度加大。2012-2023年,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健康的财政支出分别增长1.8倍、2.2倍和2.7倍。
风生水起逐浪高,砥砺奋进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做好全面深化改革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石景山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