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边的新居梦
2024-11-08 22: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哐当、哐当,轰隆隆……”住在五里店街道东安街社区和看丹街道南开西里社区平房区的居民们,共享着一个特别的“邻居”——铁路京广线。

这条铁路南北两侧的平房区内,大多数房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不仅居住面积小、环境较差,居民们还长期饱受火车噪声和震动的侵扰。在五里店东安街社区平房区内,有D级危房9间,C级危房76间。

除危解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工作迫在眉睫。今年,在两个街道的共同努力下,这两片区域被纳入到了丰台区桥南城中村改造项目。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搬迁机会,却有居民迟迟不肯签约。这是为什么?TA们有着怎样的担心和顾虑?本周《向前一步》搭建沟通平台,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居民代表等一同聚焦问题,出“实招”、解“难题”~

“消失”的自建面积

“我们这里既有公房、也有私房,为了解决自己的居住困难,我们都有自建房,这部分面积在搬迁补偿面积认定时,能给算上吗?”

据悉,丰台桥南城中村项目由政府统筹,整体以消除安全隐患、彻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为核心目标。

节目现场,居民代表们纷纷对房屋面积的认定提出了质疑,以康奶奶一家为例,他们在制棉厂公租房里住了四十年,单位租赁的有证面积仅为三十多平米,口头许诺的自建部分并没有书面证明,因此在过往的拆迁评估中也未被计入认定面积。这意味着,即使他们搬进了新的安置房,狭窄的空间对于一家五口来说仍存在不足。

那么,这次城中村改造中,他们究竟能争取到多大面积的安置房?又是否会满意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

康奶奶家是1984年由单位分配的自管公房,需要按照本次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中“非成套承租公房面积”的标准进行认定。

面对不解,工作人员现场为大家逐项“算账”,并解读了安置补偿的算法,一步步打开康奶奶一家的心结。

而面积最小的居民代表,看丹街道南开西里社区的刘女士此刻却按捺不住了,提出了新的质疑。

她又有哪些顾虑和纠结呢?

城中村改造是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市容市貌及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铁路为邻的TA们怎样才能顺利签约?又能否迎来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敬请关注本周日晚北京卫视21:05《向前一步》。


作者:

发展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