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京津冀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落实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部署要求,引导支持基金、银行等各类金融资源全面深度对接,赋能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11月12日,2024年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
本次融资对接会以“融汇科技金融,赋能产业链群”为主题,由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三地协同办(发展改革委)主办,旨在进一步发挥三地政府协同联动作用,深化三地企业、基金、银行、行业协会、创新平台等对接合作,全方位助力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激活区域发展动力引擎。
三地有关政府部门、科技企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来自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优质企业代表等550余人参加。
活动期间,共设置一场主论坛和五场专题路演,同步开展产业考察。据说大会成果丰硕、精彩连连!快来~和发改君一起去现场看看吧↓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是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地优势互补,发展势头迅猛,正在加快推动区域产业链强链补链,携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会上,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部门联合支持的中关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正式揭牌成立。首批63家会员单位主要由京津冀地区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技术、智库研究和服务保障等领域单位组成,包括北汽集团、小米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等。
该促进会的成立是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
加快重塑京津冀产业空间,重构梯度产业链,带动更多汽车产业链企业在津冀地区布局,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形成北方重要制造基地;
推动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京津冀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强化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零部件配套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活动现场,还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基金招商引资和投资赋能作用,加快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等重点园区建设,促进京津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投融资环境对企业成长、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启动仪式环节,京津冀投融资服务机制宣布正式启动,未来将广泛汇聚资本市场、基金银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科技金融要素,为京津冀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此外,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与北京企业联合会、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服务链接京津冀百强和全国五百强企业资源,共同推动京津冀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提升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来自中关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行业专家们现场共话发展、共谋良策,围绕“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六大看点”“区域协同加速颠覆性技术创新”“高质量建设北交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进行主题发言。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发布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发改君了解到,今年融资对接会的参会基金规模突破120家,较去年增长30%。活动现场,17只京津冀基金代表与35家企业代表进行签约,签约投资额达30亿元。
签约基金代表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基金初始设立规模41.5亿元,与6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意向投资额达14.6亿元。5场路演活动吸引60家企业与120余家基金“面对面”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路演活动中,首次设立“未来产业”专场,重点围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10家企业与18家基金共同探讨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深入落实国家部署要求,共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推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基金赋能”,融汇科技金融、赋能产业链群,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协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