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昌平农村教育绽放新华彩——这些学校喜获多项表彰
2024-11-14 18: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了第六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昌平区流村中学入选。在北京市2024年“两类学校”建设及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优秀案例评选中,昌平区流村小学的《融合多方资源打造山区教育新生态》,昌平区黑山寨学校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巧借外力强健内功》荣获“两类学校”建设校级优秀案例奖。

一起来看——

流村中学

《“四自”育花蕾 温馨满校园》

流村中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昌平区生态小镇流村镇。学校始建于1958年,承载着全镇28个行政村学生的育人任务,是昌平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初中校。

学校秉持“办适合每名师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寄宿制优势,推行学生“四自”教育,即生活自理、道德自律、学习自主、身心自健。同时鼓励教师践行“自学、自省、自研、自创”的“四自”成长理念。

学校致力于创建温馨校园,设有学生成长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服务保障中心等多个服务部门,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学校采取“党建+”模式,创建“党员1+1”品牌,每名党员牵手一名学生,实施精准帮扶。通过“我的育人故事分享”“腾飞大讲堂”等活动,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努力营造充满爱心的温馨校园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结合地域特点,成立了“漆园龙鼓”“长峪城社戏”等社团,传承乡土特色,弘扬非遗文化,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成长。

未来,流村中学将继续坚守初心,追求安全、稳定、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农村教育篇章。

流村小学

《融合多方资源打造山区教育新生态》

2022年8月,昌平区原流村中心小学、高崖口中心小学和老峪沟中心小学三校合并,成立流村小学,建成为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依托多方资源,聚焦课堂教学,努力提升山区学校办学质量。

2022年10月,昌平区教委和北师大基教部签署合作协议,联动市区优质资源支持流村小学建设,带动昌平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同时,按照市区两级教委的统一安排,流村小学和中国农科院附属小学、顺义区西辛小学教育集团建立了“手拉手”合作关系。多方资源的注入,为流村小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流村镇党委、镇政府也为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为偏远山区学生开通“上下学交通专线”,解决家长接送难题;打造校园劳动基地和学生活动区。属地的支持,为流村小学筑牢山区教育发展基石。

学校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构建“5-10-20-5”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诊断、深入教研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开展中国跤、漆园龙鼓、石头画、剪纸等非遗课程的传承和研发,为学生拓宽视野搭建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龙鼓社团”在珠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教博会上展演,让山区孩子走上全国大舞台。

未来,流村小学将继续融合优势资源,努力建设昌平山区教育新生态。

黑山寨学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巧借外力强健内功》

黑山寨学校是一所地处深山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寄宿制学校。面对地域偏僻、师资流动性差等挑战,学校积极实施“双提升”计划,通过借助社会资源和外部力量,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开放办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邀请吴正宪等多位教育名家走进校园,开展“智慧团队”讲坛,为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专家们的精彩授课和示范,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积极参加区内外兄弟校的帮扶活动,通过“兄弟拉手”和“互磋技艺”等方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交流轮岗”政策的推动下,学校把师资“死水”变成了“活水”,通过轮岗交流,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磨练本领,提升能力,同时也将其他学校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入学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发展。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还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黑山寨学校将继续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目标,努力为山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不断推进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让乡村孩子享有

更加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素材来源:区教委基教一科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张建飞


作者:

昌平教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