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雨后的北京,天气格外晴朗。一场以“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报告会,在清华大学建华楼举行。
出席报告会的是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的一群特邀宣讲专家:志愿军一等功臣李代相,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镛教授,“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妻子阮国琴上校,淮海战役中率部血战大王庄的英雄营长、原二炮某基地副司令员巴华将军的女儿华晨,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辑陶克少将。报告会由雷锋杂志社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清华新雅书院、清华秀钟书院、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主办单位领导,雷锋宣讲团秘书长刘晓永,东方领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亚莲,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当主持人逐个宣布参加报告会的宣讲嘉宾时,会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清华大学秀钟书院副院长刘建国致辞说,我特别激动。这么多有传奇经历的英雄为我们宣讲,和我们互动交流,体现出前辈对我们清华大学特别是我们四个院系同学的厚爱。我们要把红色传统和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刘建国副院长致辞
报告会上,率先分享故事的是志愿军一等功臣李代相。1951年10月,李代相所在志愿军某部5连奉命坚守 “严岘山” 阵地,全连180名官兵同敌人血战3天4夜。在身边战友全部牺牲后,他独自一人坚守阵地,圆满完成任务,歼敌150余名。此战成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年仅18岁的李代相荣立一等功,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称赞他是一位少年英雄。
他的故事把同学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志愿军一等功臣李代相
第二个亮相的是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哥哥宋振镛教授。1941年,他的父母和8个月大的弟弟宋振中被捕入狱,长达8年之久。宋振中在狱中受尽凌辱和折磨,成了一名头大身细的畸形孩子,难友们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为了新中国,他们家一门三烈。
宋振镛长期致力于军工科研工作,曾两次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走访烈士生前的战友以及狱中难友,整理出近20万字的珍贵史料,并将其赠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贵州息峰集中营纪念馆等。他特意为清华学子带来缅怀父母和弟弟的书法作品并现场激情朗诵,勉励同学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宋振镛教授(右)深情讲述弟弟小萝卜头的故事
“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妻子阮国琴,让同学门想起23年前的悲壮一幕。2001年的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非法侵入我国南海领空,美方不顾中方警告,与王伟驾驶的歼八-2-战斗机猛烈相撞,王伟为了捍卫祖国的领空和安全,与美机进行了生死博弈,壮烈牺牲。阮国琴化悲痛为力量,常年奔波各地讲述“海空卫士”王伟的英雄事迹。她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王伟的使命,将王伟的大无畏精神传承下去。她说:这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接着是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陶克少将作主旨报告。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雷锋精神研究,采访和雷锋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亲属、老师、同学、同事和战友上百人,收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他满怀对雷锋这个普通战士的崇敬之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为主线,从新旧社会的对比,党和政府的关心,人民群众的爱护,工厂农村生活的历练,人民军队的培育,共和国领袖的号召,以及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等多个层面,为大家解读一个真实的雷锋,勉励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为雷锋宣讲团团长,我和大家分享了巴华将军英魂“归营”,黄继光的妈妈的“家规”,以及中国第一代飞行员誓死抗日、血洒长空的故事……当年,华野7纵59团一营营长巴华率部血战大王庄,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确保了整个战役的胜利。战后打扫战场,全营500勇士仅8人幸存。这成为巴华将军一生的“痛”。他写下遗嘱,百年后要回到长眠双堆集烈士陵园的战友中间。当我讲到华晨女士帮父亲完成愿望的一幕时,同学们 用热烈的掌声向英雄的女儿表达敬意。
作者与华晨女士合影留念
最后我说,身边人身边事最能打动人。我的儿媳是一名军人。年初她出国执行维和任务,担任军事观察员。2月14日,大年初五,我们举国欢度春节。她发微信给家人:防空警报又响,赶紧躲避。因为空袭,我们下午3点多才吃上午饭,晚上还差点回不了家。换了一个环境,才知道我们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和平是多么珍贵。我愿与同学门用两个字共勉: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珍惜我们伟大的时代,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珍惜清华这个成才高地。奋发努力,学习本领,立志报国,无愧人生。“今日清华学子,他日国家栋梁。”
相关链接:卜金宝,二级英模,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雷锋杂志社雷锋精神传播中心主任、雷锋宣讲团团长,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