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扩优提质,以提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五育并举,优化资源布局,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启动了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工作。搭乘教育改革的春风,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溪小”)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海淀进修附小”)于2023年4月7日正式结成“手拉手”学校。一年多来,溪小犹如一条小溪,遇到了海淀进修附小的大海,两校在深化办学理念、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交流成长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谱写了“溪海”交融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更新教育理念 携手探索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自“手拉手”工作开展以来,溪小以此为契机,积极搭建两校干部的交流平台,为农村学校的办学注入了新活力。
为切实提升溪小干部的管理水平,学校的管理团队前往海淀进修附小进行学习交流,重点考察、交流其精细化管理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两校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分享心得,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溪小的管理团队参观了海淀进修附小各个管理环节,大家深入了解了海淀进修附小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海淀进修附小校长张秋敏在交流中分享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张秋敏鼓励两校干部教师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文关怀和情感的交流。希望我们的管理团队能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持续提升管理水平。”通过这次互访,溪小的干部们不仅亲身体验到管理为学校发展带来的积极转变,更感受到了教育的热情与责任感。
海淀进修附小的管理团队也走进溪小,开展现场指导。双方就如何针对乡村学校规模小、场地充裕、课程体系完善度较低等特点,深入探讨管理人员如何从顶层设计上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在回访过程中,溪小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管理难题,进修附小的管理团队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建立微信联系群,两校的管理团队实现了实时沟通与交流。每周一次的在线会议让双方在管理理念、团队建设、教育政策等方面都保持了密切联系。进修附小的管理人员分享了他们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有效策略,这些经验为溪小管理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海淀进修附小地处三山五园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利用地域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学校以课题为引领,开启了生态文明教育工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溪小紧邻素有“燕山明珠”之称的密云水库,依托水库资源,建设以“水文化”“水精神”为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开发以“水”为题材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密云水库建设历史,理解水库精神,激发青少年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理想信念。
两校与水结缘,因生态文明教育结缘。在今后的“手拉手”工作中,两校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资源共享,做大、做强、做深生态文明教育,擦亮学校的文化品牌。
构建成长共同体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跟岗、共磨一堂课、同课异构……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溪小与海淀进修附小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合作。海淀进修附小每学年选派干部教师赴溪小开展教学、培训、指导等服务工作,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溪小则选派干部教师深入海淀进修附小交流学习,参与学校的培训、教研等活动。
“牵手提升教学能力”方案确立后,溪小的5位青年教师与进修附小的优秀教师结成“师徒”,采用“一带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力提升,优势互补,提升双方的教学能力。这一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参与牵手活动的吴森老师说:“通过指导,我校英语教师更深入地学习了如何围绕单元主题及课时目标去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如何进一步通过有层次、多角度的问题和任务设计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任务设计中聚焦核心素养,突出评价的作用,同时提升命题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获得,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
除了教师牵手,海淀进修附小的骨干教师每学期都会送课到溪小,打磨课堂细节,分享新的教学方式和感悟。双方教师还针对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和交流,开发设计了多个主题班会课,增进家校情感,缓和了多名学生的亲子关系。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海淀区进修附小共安排了6节送课,参与人数达到72人次。
联合教研活动同样频繁,双方教研组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联合教研共4次,参与人数39人次,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新动态的把控提供了保障。溪小的教师们说:“通过送课活动,我们的教学视野得到了拓宽,对课堂管理和学生互动有了更深的理解,站在讲台上的底气更足了,更能与孩子们共情了。这种交流也激起我们学校内部新的教研热潮,我们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不仅如此,两校还通过组织论坛等活动,扩大受益面。2024年7月,双方共同举办以“新赛道新征程,新课程育新人”为主题的“慧性教育”论坛,95名教师参与发言,展示了两校合作以来,教师在学科专业成长与教育创新能力上的重点成果。
教师培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训活动。双方充分利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的专家资源,组织多场教师联合培训,并多次走进海淀进修附小的科研合作单位参与多边学习研讨,聚焦教学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前沿话题,让溪小的教师们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实训让教师认识到技术与教学结合的重要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经历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未来几十年成长的全面关注。
双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改革。海淀进修附小与溪小共同设立的资源共享机制,成为两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这些跨校、跨区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
深化交流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干部教师层面的深入互动,两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是“手拉手”工作中的亮点。
2024年4月,海淀进修附小的学生与溪小的学生共同开展了“走进金樱谷探秘植物世界”主题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许多植物,了解了植物的特征,画下了印象最深刻的植物,并通过种植多肉植物,增强了对植物的认知。“我在城区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植物,这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新的理解。”来自海淀进修附小的学生兴奋地说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了探索自然的乐趣。
2024年10月22日,溪小和海淀进修附小的五年级学生共同开展了“走进飞鸟与鸣虫,探秘食农教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走进密云区的飞鸟与鸣虫农场,参与了富有趣味的科技研学课,体悟农作物种植与加工的过程。在随后举行的科技节上,两校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抽水机。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他们意识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是知识的源泉。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收获,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除了食农教育与植物探秘,两校学生还围绕“水”的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对密云水库的实地考察,学生们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加深了对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南水如何通过逐级输送最终到达水库的过程,还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站在溪翁庄闸口前,面对精密设计的水利设施,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南水北调工程为我们的城市提供了清洁的水源。”一位学生在参观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经历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
溪小校长温光福说:“随着‘手拉手’活动深入开展,两校在提升管理水平、育人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两校师生在教学和文化等多方面实现了互助共赢。”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面向未来,溪小与海淀进修附小将以“手拉手”活动为起点,不断探索城乡教育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激活乡村学校发展中的内生动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新贡献。
□ 文/温光福 刘小兵(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
张秋敏 李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