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未来科学城,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连接点上,“能源谷”和“生命谷”东西相望,沙河高教园建设提速,“两谷一园”已成为昌平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门户地标。各类创新力量在未来科学城集聚,正在开展一场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竞速比赛,用科技创新,引领打造科学城、生态城、生活城、梦想城。
在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工智能与分析表征技术中心副主任马琳鸽正和她的组员一起开展新材料的分析表征实验。12年前,她刚来到这个还被人称作“土沟村”的未来科技城时,完全想象不到,这里会迅速变身,成为一座“汇聚创新、预见未来的城”。“刚入驻时还没有公共交通的开通,配套设施也相对欠缺,低碳院作为首批入驻未来科学城的单位,感觉尤为强烈。我2012年入职时,导航都不能准确的找到低碳院。”
时针回拨,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同年,4座科技新城在全国启动,北京未来科技城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建设,目标是建成促进企业人才、研发、创新的产业基地。
这正是未来科学城的前身。作为首批入驻的央企研究院,低碳院也在这里迅速成长壮大。马琳鸽和同事们为全院催化剂、新材料和聚合物、水、煤化工原料和产品等的组成分析、结构和性能表征,为新材料的研发保驾护航。在低碳院全院的共同努力下,多项创新成果也在这里落地转化。
“2022年,低碳院以加氢机专利评估作价方式,联合多家公司共同设立中天华氢有限公司,孵化转化快速加氢机技术。”马琳鸽介绍说,低碳院还孵化了1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能(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科环集团、低碳院的全力推动下,跨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23年底,国能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有限公司在未来科学城成立,从事国家能源集团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工作。
低碳院的发展也是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发展的缩影,如今,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集聚了能源领域的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创新主体。420家央企机构和290家规上先进能源企业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为实现“双碳”目标而不懈努力。像这样的蝶变也在未来科学城沙河高教园上演。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正式投用,18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入驻校园,昌平校园也正在建设成为新兴学科研究和研究生培养重镇。“昌平校园G区入驻的主要是以博士生为主,将来要发展成为以教育科学为主的教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韩冰介绍说,在沙河高教园的多年来,韩冰和师生也愈发感受到校园及园区都在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个高教园区的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车分离、建立了慢行系统,现在有两趟公交车从我们校园门口通过。高教园管委会还引进了共享单车的服务,也特别受学生的欢迎。”
2019年,未来科学城又迎来一次重要的规划扩容,由最初“能源谷”的10平方公里,整合昌平区北六环以南地区创新资源,整体范围扩充到170.6平方公里,形成东区“能源谷”、西区“生命谷”,加沙河高教园的“两谷一园”新格局。从一个聚焦未来前沿创新的产业基地,到一座既有产业集聚、创新生态,又能宜居宜业的新城,未来科学城的创新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一座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正在加速建成。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多次走进未来科学城,看着它从无到有,蓬勃奋进的发展,让我对这里充满了无限期待。多年来,未来科学城以创新为“核心战斗力”,把创新落实到企业上、项目上、产业上、发展上。在这里奋斗的身影随处可见,干事的热潮如火如荼,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引领,未来已来。如果说未来科学城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它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必将引领昌平迈入一个全新的“未来”时代。
图文/石晶 杨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