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形迹,凝固诗篇,走近石景山模式口古建筑
2024-11-25 20: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久远的记忆,绵延成不朽的历史

古建之中,涌动着所有鲜活的曾经

淌过岁月的河,感受百年的沉淀与梦回

去倾听、感知,驼铃古道上古建的魅力

一起解读模式口古迹的建筑形制

法海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明英宗朱祁镇的御用太监李童主持修建,至正统1443年竣工。皇帝钦赐寺额“法海禅寺”,由此,法海寺也正式成为明朝的皇家寺院之一

法海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全寺共四进院落,有明确的中轴线,主要轴线上布置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等。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

法海寺山门,即护法金刚殿,建筑上保存了较早的样式,面阔三间,歇山琉璃瓦顶,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制式,色彩鲜明醒目。

进入山门为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遗址。拾级而上,经过天王殿进入第二进院落,正中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伽蓝殿和祖师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建筑形制为单檐庑殿顶,也叫“五脊殿”。当时更高的形制只有一种,就是故宫太和殿所采用的“重檐庑殿顶”。

绕过大雄宝殿进入第三进院落,正中为药师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两侧分别是方丈房和选佛场,药师殿后面是第四进院落,正中为藏经阁,面阔三间,两层楼,东西各有一座配殿。

法海寺

1957年10月28日被定为

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

被国务院定为

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寺建于明正德五年至八年(1510-1513年),由宦官温祥所建,建成后由武宗朱厚照亲题匾额“敕赐承恩寺”,且命憎宗永为憎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可见承恩寺规格之高亦非一般寺庙可比

承恩寺的建筑格局独特而神秘,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山门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上悬“敕赐承恩寺”木额,左右各有倒转角房三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宽5间,前廊后厦;大雄宝殿北有法堂五间,左右各有配殿三间、厢房七间。承恩寺周围筑石墙,四角各有石砌雕楼一座,雕楼间有地道相通。

整个建筑为“回”字形布局,四进院落,极为罕见,与故宫格局相似;造型独具的木结构钟鼓楼,古色古香,而且是分立于天王殿的左右;周围四座雄伟的古碉楼,并非把住四角,有两座竟然离围墙五六十米;寺门前有象征身份的上下马石,是其他寺庙没有的;寺后有一个大操场,也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

2006年5月25日

国务院公布承恩寺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田义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

田义墓坐北朝南,东西宽约 40 米,南北长约 150 米,四周有虎皮石墙围护。现存建筑有神道门楼、华表、文武官石像生、棂星门、三座碑亭、享殿、石供、寿域门以及地宫等。

神道门为砖石结构,硬山,卷棚式屋顶。门上石额枋横书“司礼监掌印太监田公神道”十一个大字。短墙磨砖对缝,四周石框,为大门增加了壮丽的气氛。

石门北有两座高大的八棱华表,北有高约2米的翁仲两座。往北是棂星门、享殿。再往北为田义墓区。田义墓占地约4000平方米,墓主田义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太监,官阶正四品。

田义墓有大量的石雕、石刻,艺术地反映了明代石刻技术的精湛、灵巧。田义墓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供石之多,雕刻之精美,遗迹保存之完好,工之精巧,堪称中国宦官墓葬之杰作

2001年4月26日

田义墓公布为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模式口驼铃古道的两侧建有多处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传统四合院,房龄都已在百年左右。

模式口民居独具神韵的砖雕、木雕、楹联、壁画和建筑风格,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久盛不衰,成为研究京西民居风貌和平民生活变迁史的一座博物馆。

从规模与布局上来看,模式口民居有一进、二进、三进院,其中以一进和二进院为主。

从建筑结构上,模式口的建筑屋顶,几乎都采用了棋盘心形式抬梁式木架结构,承重在柱不在墙,可收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砖石混用,起墙主要为就地取材的山石,经济实用。

从建筑结构上,模式口的建筑屋顶,几乎都采用了 棋盘心形式抬梁式木架结构,承重在柱不在墙,可收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砖石混用,起墙主要为 就地取材的山石,经济实用。


文化如水,浸润万物而不争

历史如山,矗立千秋而不朽

当文化与历史相互交织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满载岁月芬芳

透过光阴的缝隙,穿梭时间的年轮

再触摸当年的辉煌

古建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文化的博大

每一条回廊,每一扇轩窗

都展现时代之中的古人智慧

每一寸土地都沁透时光印记

无数未知等待揭开面纱

无限宝藏等待被发现

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在观赏中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来源:驼铃古道| 模式口


作者:

石景山区投资促进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