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教育改革中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即便你手捧一本教育新名词“关键词”字典,也很难跟上步伐。这几年艺考界的新名词是“考评分离”。它是指艺考中将以往的考试现场评分改为考后集中评分,评委和考生不见面,在考后集中通过查看视频对考生表现进行评分。具体可以归纳为:全省统一考试规则、统一考试条件、现场录音录像、全省集中评分、网上公布成绩。
不用多说,这是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不断减少校考比例、大面积提倡统考后的方式的细化。但凡关于人的事情,其实总是翻来覆去,分分合合。笔者经历的艺考中,声乐考试方式就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号称公平的“拉帘考试”。但声乐考试究竟是选人还是选声?除了声音,是否别的都不重要了?在音乐这种主观性很强的学科中,只要是人当评委,那么每个人的标准自然不同。即便打分要求列得再详细,评价仍然有相当大的余地,无法用科学标准一刀切。
比如,当下的视频录制考试就是看似科学实则极端的行为。声乐或音乐实践,难就难在人的不稳定。视频录制集中在某天、某个时间段、某个空间、几次录制机会,看似控制了变量,但同时也以评价的姿态,倒推着艺考教学起点和过程改革,使艺考教学为了评价而扭曲教学方式。这些从起点便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只为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剩下的事情便和参与艺术类培训的老师及组织机构无关了。从艺考培训角度看,这样的思维合情合理,但从学生音乐学习和未来高校学生培养的角度看就不那么美好了。当高校不停“吐槽”招不到好学生时,是谁在作茧自缚呢?
考评分离,是在统一变量。统一下的“公平”,像标准化的生产标准,看似能选出大量的学生,也一定会失去这其中藏龙与卧虎的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可能并不一定能适应这种平庸的选拔。何不在选拔中尊重学科规律,从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入手,选拔出真正的好苗子呢?
人才选拔和培养是以共性为主,还是个性为主?在这方面,艺考和音乐基础教育有共通性,即需要弄清评价是为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为个别学生。很多人都说,基础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应该侧重通识教育。这话没错,但不要忘了未来的音乐家也都是从基础教育中来的,他们并不会跳过这个教育阶段,因此笔者一直认为二者应兼顾,通识教育和培养音乐家,二者不矛盾;同理,在音乐学院、师范类院校乃至综合类大学中,培养音乐家和教师也不冲突——强调共性和关注个体,关键看的是教师有没有慧眼,能否因材施教。
艺考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应当是一种最适合选拔专业人才的方式,既要立足当下,还应放眼未来,要有全方位、长远的眼光,而不是只看到一方面的优势就开始执行。
王均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