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曲家多少岁开始创作交响曲呢?勃拉姆斯42岁,苦心孤诣20年写就“勃一”;肖斯塔科维奇19岁毕业写《第一交响曲》,大才初露;朱践耳64岁“衰年变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成中国交响曲伟业。交响曲创作经常成为一位作曲家的里程碑。10月27日,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指挥家王琳琳执棒成都交响乐团与重庆交响乐团联合演出“腔调”音乐会,26岁的作曲家文子洋受成都交响乐团委约的《第一交响曲“千年文明·长江之源”之“金面”》上演。作品里能听出一位青年作曲家对家乡文化历史的热爱与思考,能听出他作品背后的才气与野心。
“金面”以近乎于狂想曲的方式呈现。第一乐章以强烈的戏剧性开篇,奠定了全曲的基调。文子洋以“蒙太奇”般的拼贴手法,对“纵目”“金面”等文物展开充分的音乐想象,在“蚕丛古忆”“烈火融金”“玄鸟悠鸣”“纵目青铜”“神树通天”五个段落中带听众穿梭于四川古老的历史文明之中。这样的体验来自于极端富有技巧的创作技法——全音阶带来古蜀飘渺的神秘感;在晚期浪漫派和声语言中加入特色的小二度附加音,让音乐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充满华丽感之余,仍带有浓郁的在地特色。那些充满野性的造型感节奏与粗犷的现代演奏法,则让这些对于瑰丽奇诡的古蜀文物的描绘显得贴切有效。巧妙的段落转接更多体现了作曲家的才华巧思。
第二乐章显然着力于交响曲新形式的探索,作曲家别出心裁地借鉴巴洛克大协奏曲的形式,将该乐章设置成了五重协奏曲的形式,结构上的“拱形曲式”也似乎是对大协奏曲“利都奈罗”的致敬,而从音乐语言上,带有原始气息的音乐在各方面向古时的形式致敬。这个乐章由五位民乐演奏家演绎,题解为“残影的战火,如诗的家园与远古的舞蹈”,本身两类意象便融合了传统四乐章交响曲的第二、三乐章,像是对于苍凉古战场的追怀,代表了慢板乐章,而民乐急管繁弦之中则是谐谑曲风格。这个长大乐章中无处不在的嵌套趣味让人仿佛出入于色彩斑斓的“迷楼”。有时感受到中国民乐器那种巴洛克式的对话,有时感受到交响乐团化身为中国原始部落的歌队,有时关注五个人之间的配合——兰维薇、邸琳、肖凯迪、晏景晟、周桃桃的演奏有种忘我、回归自然的陶醉,这种小乐队合奏究其本源也是民乐的本真所在;而他们与王琳琳棒下充满细节变化的乐队的相互竞奏、一同呼号,一方面让人想到如贾国平、秦文琛音乐中的那种原始声场,另一方面也充满年轻气息,有些摇滚的节奏仿佛在某一瞬间带入了成都的夜生活。
当管乐、打击乐演奏家举起塑料水管摇动,天际的风声传来,女高音郭莹的演唱让我们梦醒,听者瞬间被从远古拉回至当代。第三乐章是宏大的终曲,在对于历史的回望中以古鉴今,在与一乐章调关系属主呼应,并回顾前乐章材料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延伸音乐内涵。这个乐章为女高音与乐队而创作,通过“无词歌”的演唱形式同乐队深度交织、融合、晕染,突出了人声强烈的感染力。这部作品协奏式套曲的风格在后两个乐章中愈加凸显,而这和狂想曲、音诗般的第一乐章的联系则通过四川特色的小三度音程来构建。四川特色元素在开篇文子洋的“签名动机”也曾出现,生长于四川的文子洋的音乐中有许多乡音,四川特色的小三度回旋动机如同挥之不去的乡愁,在他的系列作品《望川》等作品中屡屡出现。此外,作曲家的在地性还体现在川锣等乐器使用的细节中。
说青年作曲家文子洋是同龄人中最活跃、最“火”的作曲家我想应不为过,但令人思索的一点是他在“高饱和”创作状态下仍能拒绝俗套,我甚至听他的改编曲都能品到新意。这部作品无疑将成为文子洋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将为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张听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