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健康”背景下新型运动健康人才培养模式
2024-11-26 16:4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健康,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时间要求。但现阶段仍存在诸多困扰各类人群的突出健康问题,例如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小眼镜”“小胖墩”“小焦虑”等身心健康问题,成人和老年人面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问题,运动人群面临的科学健身和损伤防护问题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成本负担严重的重要原因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健康促进模式已由传统的“被动健康”的“治病”向“主动健康”的“防病”转变。

健康促进模式的转变对运动健康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运动健身指导和运动损伤康复能力,还需针对各类人群“主动健康”的个性化需求,具备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理论知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高效开展运动健康促进的专业技能、以及面对新的健康风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体育院校是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等专业运动健康人才的重要渠道,但其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运动健康人才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积极探索并首创提出以“三维、四新、五融通”为特色的新型运动健康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三维、四新、五融通”新型运动健康人

新型运动健康人才“三维”培养目标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思想(德)、素养(才)、能力(技)三个维度构建新型运动健康人才培养目标。

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胸怀小家、大家、国家的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投身体育与健康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素养目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运动健康促进需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面向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科学素养。

能力目标: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各人群科学健身、损伤防护、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的能力,具备健康监测、机能评定、训练干预、营养评估、动作分析等实操技能,具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高效开展运动健康促进的专业能力,具备针对具体健康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

新型运动健康人才“四新”培养内涵

新育人理念: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思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理念。具体而言,以“主动健康”新模式下社会对运动健康人才的能力素养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由“教”到“学”的教学转变,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要素安排、教学资源配置;以学生学习成效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的核心标准。

新知识体系:构建“1+N+X”多元化知识体系,“1”为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康复相关基础性知识,“N”为面向新问题、新技术的慢病防治、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拓展性知识,“X”为面向不同健康促进场景和不同人群健康促进需求的应用性知识。

新技能矩阵:建立包含知识传播、监测评价、干预指导、分析研究等维度的新型运动健康人才技能矩阵。包括进行健康宣教、科学普及等的知识传播技能,进行健康监测、机能评定、营养评估、动作分析等的监测评价技能,进行科学健身、损伤防护、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的干预指导技能,以及发现和解决新的健康问题的分析研究技能。

新科技赋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型数智技术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建设数智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知识图谱、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教学素材等;结合数智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师生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

新型运动健康人才“五融通”培养措施

学科交叉融通:面向“主动健康”所需的多元化知识和能力,积极探索运动科学与医学、公共卫生、工程科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重点推动“体医工”深度结合,推进“运动+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特色人才培养。

科教产教融通:持续推动体育总局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积极吸纳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反哺;探索与产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合作深度融入育人过程,包括与业内头部企业(如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共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与行业企业联合设置优秀学业奖学金,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大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等。

学用创赛融通: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健康北京示范基地”等实践应用平台,开展面向各类人群的技能实践与应用;从实践应用中挖掘和形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从中选拔技能优秀的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大赛,从而形成学、用、创、赛相互支撑的良好生态。

本研培养融通:实施早做规划、早配导师、早进课题组的“三早”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基于新生学业水平及发展意愿完成一生一策的个人学业规划;遴选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担任新生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为未来升学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国内国际融通:利用外培项目、学生短期国际交流项目等推进学生海外访学和实习;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鼓励和支持学生海外升学,提升其国际化水平。

该培养模式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立足健康促进模式的转变,对“主动健康”背景下新型运动健康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从培养目标、培养内涵、培养措施等维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而形成适应“主动健康”需求、可推广的新型运动健康人才培养模式,可望切实提升专业运动健康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匹配度和适应度,提升和优化运动健康人才供给,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该培养模式获2024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支持,并在中国-黑山运动健康研究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进行报告交流,取得了积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中国-黑山运动健康研究与人才培养高质
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研究专业
学院师生前往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交流
学院师生参加第五届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
学生在第五届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 贺刚)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