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行宫有哪些功能?
2024-12-01 09: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光绪《顺天府志》共记下行宫19处,这并不说明北京清代的行宫数量。其实,皇帝出行,每30里就要修一座行宫,会有许多行宫,因各种原因,未在记述之内。去往清西陵的路上也有多处,如梁各庄行宫、涿州的半壁店行宫、涞水的秋澜行宫等。有的其他志书中也有记述,如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有“蔺沟行宫在州城东南四十里,乾隆初年建”。还有皇帝常年去的一些地方,如卧佛寺西侧有清代皇帝建的行宫。古北口也如是,清帝每年北赴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都要经过此地,以致成为御道。河西村修建有行宫,皇帝在此小住。古北口村至今还存有戏楼,皇帝曾在这里小住看戏。

密云白龙潭行宫 高文瑞摄影

行宫就是皇帝在外住过的地方,皇帝在外边居住的原因有很多。行宫的功能也各有不同。京西的著名古刹万寿寺,建于唐朝,称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改名万寿寺。万寿寺西路于清乾隆朝时改为行宫,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六年(1761年)、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万寿寺是清朝帝后乘船,经长河去颐和园中途休憩的皇家寺庙兼行宫,逐渐成为皇家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清英廉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载:“长河沿堤一带古刹甚多,唯万寿、五塔两寺内有行殿。”五塔寺内也有“行殿”,距此地相去不远。

清王朝定都京城后,夏天总觉燥热,想找一个避暑的地方。于是才有了京城西北的“三山五园”,三山是: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即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五园中建造最早的是畅春园,畅春园亦称畅春苑,在西直门外十二里的海淀,曾是康熙皇帝驻跸的地方。它是在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故园址上改建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建成,方圆十余里,筑宫设御,成为皇家苑囿,才赐名畅春园,并奉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休憩于此。康熙皇帝的“政事机务即裁决其中”,晚年常在此寝宴,并逝于此。乾隆皇帝即位后,又对畅春园加以修葺,每去圆明园,便敬奉圣母皇太后在畅春园安憩。只可惜这么大的园子,毁于英法联军,现在仅存有北京大学西门外的恩佑寺山门和恩慕寺山门。

皇帝出行,交通工具原始,一路车辇,也很辛苦。旅途之中,一定要休息好。行宫不仅住宿,还要有休闲功能。行宫的建造也不尽相同。团河行宫的功能自不必再说,南石槽行宫建的也很有规模。康熙《顺义县志》上描述:“凤阁龙楼,表宸居之壮丽瑶台琼室,昭宫禁之庄严。”它有行宫一座,一门三所,有大宫中房,东面为毓庆宫,西面为宁寿宫。大宫中房,不仅宫殿众多,还有戏楼、游廊、石山、葡萄架等,总之要让皇帝休息好。

皇帝出京一路走来,沿途也要欣赏美景。白龙潭一带山峰秀美,遂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行宫,为路上休息游览。行宫建在龙泉寺旁,休息时还到寺前的戏台看戏。现在看到的行宫是按原制建造的。门前的一对门墩儿,上面刻有龙的图案。行宫外还放着一对石狮,雕刻得极为传神。这两件石雕应是旧物。

盘山风景如画。静寄山庄,亦称盘山行宫,为“上陵寝经由之道”。康熙皇帝曾四次游盘山,见盘山景色优美,始命修筑蹬道。到了乾隆时期,“建静寄山庄于山之阳”,为盘山的全盛时期,乾隆几十次到盘山。行宫依山势而建,分为内外八景。内八景为: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众音松吹、镜圆常照、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外八景是山庄之外盘山诸胜:天成寺、万松寺、舞剑台、盘谷寺、云罩寺、紫盖峰、千像寺、浮石舫,合称“御题十六景”。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水多石多,《盘山志》描述这里“前冈如屏,后嶂如扆”,“涧泉数道流垣内”。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山能抒发情怀,水能引发诗意,乾隆在此作有十六景诗。盘山巨石上多有朱笔题字,足见皇帝来这里的次数。

汤泉行宫更是皇帝休闲的好去处。昌平州东有汤山,“汤山下有温泉,行宫在焉”。据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汤泉行宫在州城东三十里。康熙五十四年建。”康熙有诗:“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踪峥。”

乾隆年间,称原行宫为前宫,向北扩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园林,称为后宫。前宫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处,后宫建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后遭八国联军破坏,现存修复的有怀碧桥、叠桥、龙泉桥等,桥上的石头部分还是当年的旧石。荷池里种的金边荷花,现已失传。后面有一极小的石头山,现称竹竿山,山下有碑:清宫浴室遗址。此处有两个汉白玉方池,据说慈禧曾在此沐浴。

汤泉行宫自明代就已建造。目前,前宫的正殿和东西配殿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殿前两个汉白玉砌成拉长的六边形池,一东一西,整齐对称。池子巨大,近两米深,下面又有一汉白玉的长方池,再下一米,才是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圆井。井石上钉着铁锔。当年,泉水自井出。东侧池的井靠北,完好;西侧池的井靠南,部分砖已倒塌。井底早已干枯,井边长着荒草。有人分析,六边形池下压着长方形池的一角,六边形池是后建的,这也印证了康熙是在明代的基础上重建了行宫。汤泉行宫为明清两代皇帝的驻跸处。我们今天到昌平小汤山,有温泉疗养院在焉,湖光粼粼,花木深深,这就是历史上的汤泉行宫。

来源:《清代京都的行宫》

作者:高文瑞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