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优秀育人团队
2024-12-01 11: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成果评选结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计14类32个项目成果在评审中获奖,创历史新高。其中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戴华阳、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左建平荣获第二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文法学院谭爽教授荣获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育人团队荣获2024年北京高校优秀育人团队。

第二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戴华阳

戴华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程认证建设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他把课堂当作保持真诚初心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他治学严谨,教学用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提出“贴近知识、贴近工程、贴近学生认知”的工科教学理念,提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教学具体目标,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践行。从教20年多来,主讲4门本科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建成线上课程1门。持续优化教学材料,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主持或参加完成教改项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10项,合著教材3部,教学论文5篇。他注重课堂体验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巧妙、知识的价值,收获知识的应用成果,他的教学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他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帮带年轻教师。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北京市高校优质课程奖、优质教材奖,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龙软科技教师突出贡献奖,萨特巴耶夫大学教育合作奖。曾任煤炭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测绘学科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左建平

左建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工程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基础》和《采矿岩石力学》等课程,近五年主讲本科生课程460学时、研究生课程137学时,自2006年以来年均授课145学时。负责和参与了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15项,负责建设了《巷道开挖及支护工程力学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工程力学B2》北京市重点优质课程,参加了《工程力学A2》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第2)、《工程力学A2》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第2)建设,主讲的《断裂与损伤力学基础》获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A类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指导学生竞赛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竞赛、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等6项。

发表教学论文14篇,获中国煤炭学会教学特等奖及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1项;曾获北京市教育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是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标杆院系支部成员。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力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300余篇 (SCI/EI检索220篇),国内外他引近8000多次;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授权专利和软著6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15项(6项第1)。曾获国家杰青、优青;全国百篇优博等荣誉。

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谭 爽

谭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教授,入选共青团北京市委“国家治理青年人才”、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专业课优秀主讲教师等。长期深耕教学一线,践行“混合式教学+深度学习”模式,着力打造师生教学共同体,帮助学生从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迈向社会田野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将对知识的渴求转化为对公共责任的担当。

承担教育部、北京市教改项目多项,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石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教学荣誉20余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等高水平竞赛荣誉多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并入选“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主笔报告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部分获领导批示及实务部门采纳。

2024年北京高校优秀育人团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育人团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育人团队拥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3人,是一支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一流、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高水平育人团队。团队成员中,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5人。

育人团队建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同时团队建设了1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团队负责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主干和特色专业,也是面向地下新能源开发的具有“双碳特色”的新工科专业。本育人团队育人方法特色包括:一是打造了“双碳特色”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绿色低碳能源新质生产力建设需求。二是建立了“国际化课程组-双语课程-留学项目”相结合的国际化本科生培养体系,秉承“寓研于教”理念培养了研究型新能源专业本科生。三是建设了以内外资源联动建设全方位多要素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将课本理论与专业实践贯通。未来本育人团队将继续针对我国地下新能源开发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践行“课程+科研”协同育人,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安全、高效、绿色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专业人才。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巩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4年)》要求,聚焦金专、金课、金师、金材建设,深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将以本次教学项目成果评选为契机,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新兴领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系统性、前瞻性、持续性研究及探索,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打造高质量教学成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 源/教务处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