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锁”塔克拉玛干丨李鹏:治沙种枣 追光而行
2024-12-06 17: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地区融媒记者 董瑞强 张亚辉 胡礼政

“在沙漠种活一棵树很不容易,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娃娃一样爱护每一棵树。”12月5日,望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千亩枣园、万米林带,李鹏发出感叹,“现在沙漠‘锁边’合龙了,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下一步,就是抓管理、多产枣,壮大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李鹏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许晓龙 摄

李鹏,何许人也?

一名退休干部,一天清福也没享,2009年来到沙漠深处坚持种枣。

种枣对李鹏而言,是一个计划,也是一个梦想,这个计划酝酿已久,这个梦想由来已久。

李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非常喜欢农村,喜欢田园生活。在阿克苏、塔城地区工作期间,他就同当地群众一道,共谋农业农村发展。

退休后,他怀揣“再为群众做点事”的朴素想法,来到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在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口处开荒、种树、造田、种红枣。

曾经这里是一片沟壑纵横的沙丘,最大的沙丘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15年来,李鹏深一脚浅一脚地丈量着这片沙漠,把这里规划、建设成了葱郁的枣林。

从最初的4个条田,到如今的近3000亩、有80余万株枣树的枣林,李鹏推平了沙丘,改良了土壤,建起了防风林。

没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他也很少对人倾诉。不过从他卧室墙壁上贴满的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打油诗,可见一斑。

“咬定枣业不放松,立根原在风沙中,艰辛曲折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是好汉。”

……

近百张激励自己的励志语,用A4纸打印被贴在墙上,泛着微黄,十分有力量。正是这些精神驱动,让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样,早出晚归,为祖国西北荒漠添绿、增收。

李鹏家墙上贴满励志语。记者 董瑞强 摄

再乐观的奋斗热情也掩盖不住李鹏这些年吃的苦,有身体上的苦,也有精神上的苦。

在李鹏的卧室,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家电,一台小冰箱不是用来放水果蔬菜的,而是储存药的地方。打开冰箱,里面全是药,不禁让人一阵酸楚。

俯首甘为孺子牛。写字台上的牛造型摆件是李鹏最喜欢的物件,“就是要有一股子不屈不挠、踏实肯干的牛劲,不然这个事业干不成。”

每天需要吃这么多药,这与李鹏每天精神抖擞地给工人们派工、与工人们一起下地干活的形象不太相符。很多时候,大家都忘了,李鹏已经73岁,是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然而,这片沙漠枣园还离不开他,还需要他继续倾注心血。

起初,为了创业,李鹏不仅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卖掉了乌鲁木齐市的住宅,借遍了身边的亲朋好友,才勉强筹齐了启动资金。李鹏有一个账本,就放在床边办公桌的抽屉里,里面详细记录了自己借过的每一笔钱,晚上睡不好觉时,李鹏总是坐起来翻看,这些年开垦了这么多沙地,栽下了这么多枣树,离不开他的坚守。

每当翻看账本,李鹏总会想起来和田治沙种枣的前三年。

“那是最艰苦的三年。”李鹏说,当时的吃住条件很差,差到只能住在阿日希村一家农户的库房里,吃饭则需要到1公里以外的村委会旁小餐馆。当时村里少有柏油路,几乎都是能陷进脚的土路。李鹏每天在土路上往返6趟,白天一身汗,晚上一身土,洗澡更为奢侈,洗一次得去更远的镇上。

“沙丘推平后,为了改良土壤,我连续三年种小麦,小麦不收,直接翻到地里,养地。”三年没收益,李鹏说得很轻松,背后却是巨大的压力和咬牙坚持。

李鹏朴素的卧室。记者 董瑞强 摄

李鹏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了种出优质红枣,有时不得不拄着拐杖劳作。每天9点,他都雷打不动地给工人们派工,然后扛着锄头和大家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回来,他还要和技术员沟通白天劳作的细节,为第二天做准备。那三年,李鹏经常一天工作14个小时。

躬耕田亩之间,三餐粗茶淡饭,只为红枣丰收,只为人进沙退。

“干完活儿能有一张休息的床,能有一顿热乎饭就已经很满足了,我现在当农民了,就得有农民的样儿。”李鹏的想法总是这么朴素。

李鹏手底下的工人们,除了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阿日希村的村民,他们跟着李鹏边挣钱边学技术。能在家门口就业,有着相对丰厚的收入,而且干的还是自己最擅长的农活,大家别提多高兴了。

“每月4000元的工资,到日子就发,这在李鹏董事长来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且我们真正学到了防风治沙、改良土壤、种植红枣的技术,如今我们很多村民自己都在开荒种枣呢!”阿日希村村民买买提明·买吐送说。

这些年,李鹏不断扩大枣园规模,带动就业村民越来越多,劳务支出费用1000余万元,仅工资支出就近200万元。在李鹏的带领下,阿日希村村民走向了治沙致富路。如今的阿日希村遍地是红枣,与红枣相关的加工厂、销售中心等上下游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原本浇水都不长庄稼的沙地成了增收致富的宝地。

李鹏在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种植的千亩枣园、万米林带。记者 董瑞强 摄

这些年李鹏的辛苦付出,让人心也像这沙漠枣地一样,凝聚起来。

2016年秋,阿日希村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眼看村民的房屋、耕地和牲畜即将被淹,李鹏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水引到自己的红枣地里。

“大家不要担心,我来承担损失,咱们一起挖沟渠,把洪水全部引到我的地里!”李鹏说。

看着即将收获的枣子被洪水浸泡,李鹏的心里十分难过。更让他揪心和焦急的是,怕本就不富裕的村民蒙受损失。

“枣子没了还能再长,人心散了就不好聚了。”李鹏说。

李鹏舍己为人的精神牢牢地把人心凝聚在了一起。往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李鹏的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他一起向沙漠要绿色,向沙漠要效益。

如今李鹏的枣园收益越来越好,旗下的“阿日希”牌红枣系列产品深受市场青睐,阿日希村的村民依靠红枣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有人问李鹏,“您年事已高,治沙种枣的理想也实现了,还要干多久?”

李鹏说:“现在,虽然这片沙漠被改造成了红枣林,但土壤的沙性还很重,还得加把劲儿,把环境改造得更好一些。我要一直干下去,干到动不了那一天。”

其实,还有一股力量,让李鹏的信念更加坚定。2014年初,作为家中独子,他把97岁高龄的父亲从乌鲁木齐接到了阿日希村,一边种枣,一边照顾父亲。

李鹏的父亲来到枣园陪他。记者 董瑞强 摄

“爸,乌鲁木齐好还是和田好?”

“哪里好,都没有儿子在身边好!你干的是大事,有意义的事,放手去干,我们都支持你。”

2014年11月,李鹏的父亲离开了他。他把父亲安葬在了阿日希村,因为父亲临终前对他说:“让爸爸看着你、陪着你,继续为这里的人民作贡献。”

李鹏坚定信心要继续把治沙种枣的事业干下去,让自己的理想不断实现,让阿日希村村民不断受益。

“人人都追求享受,但享受的目标各有不同。暮年之时能在昆仑山脚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自由自在地建成一片实现自我理想的枣园,这就是我最大的享受。”这是李鹏卧室墙上贴着的一句话,这也是他的品质所在。

如今,李鹏的理想不断照进现实,阿日希村周边的沙漠越退越远、红枣越长越多……


作者: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