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关乎生态环境,关乎健康,关乎美好未来。“减塑”“捡塑”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就像《中国战塑的绿色密码》这本书中的那些“战塑伙伴”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绿色密码。
《中国战塑的绿色密码》带你了解塑料的前世今生。塑料的产生源于我们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源于寻找象牙的替代品,源于科学发明。塑料这种材料有诸多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可降解。在这个问题没有被解决之前,资本之手助推了“塑料热”,于是“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大地、高山、海洋……都有它的身影,还有“隐形”的微塑料。生物不可避免地与它有“百般纠葛”。当然,我们也不例外。科学家发现,微塑料具有肠道毒性、肺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白色污染”的概念,于2007年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令”),再到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升级版“限塑令”)等,在塑料污染治理问题上一直展现出责任与担当。但由于塑料生产量、使用量巨大,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塑料污染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突破的顽疾之一。
科技在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中极为重要。科学家探索用生物的、化学的、经济社会的方法,或开发新型塑料材料,或寻求降解塑料的技术,或加强回收利用等,从而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如天然纤维素、淀粉等都可能是替代塑料的材料,“吃”塑料的黄粉虫、大阪堺菌,等等。
解铃还须系铃人。说到底,塑料污染是由人类的行为不当引起的。在《中国战塑的绿色密码》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战塑故事。比如民间组织与外卖平台的“绿色消费权益”之争,“人民战塑”如何点燃星星之火,“美丽公约”关于“擦亮天路“的艰难与收获,“蓝色循环”项目将塑料垃圾变废为宝,等等。
当你拿到这本小书时,希望它能让你对塑料及其污染与治理有更多的了解,能有所行动,从身边小小的“减塑”“捡塑”开始。唯有解开每个人的绿色密码,才能走出环境污染的“公地悲剧”和治理行动的“囚徒困境”,走向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
(绿色发展系列丛书)
方婧 周晋峰 等著
ISBN:978-7-5227-4310-3
定价:38.00元
内容简介
塑料袋的故事缘起于科学发明,资本的贪婪助推形成“塑料袋热”,但落幕于发明者的“谢罪”;“隐形”的微塑料在哪里;塑料降解的“加速的时间磨盘”;从“默认配送餐具”到“是否配送餐具”——一个绿色消费权益的故事;“美丽公约”带你“擦亮天路”;“蓝色循环”变废为宝……
一个个的故事,正在打破环境污染的“公地悲剧”和治理行动的“囚徒困境”。
主要作者简介
方婧,博士,现任职于浙江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担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青年编委、Soi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青年编委,受聘浙江省生态文明领域特聘专家、浙江省节约用水专家。研究方向为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土壤污染治理、水污染控制技术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
周晋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院院长,世界艺术与科学院(WAAS)院士,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副主席,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执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