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北京日报社、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的《我眼中的北京非遗》系列节目第四期《北京琴书:来自北京的“土言土语”》正式上线。本系列节目依托北二外的外语专业特色与媒体的优质海内外传播平台,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节目由北京电视台资深记者与北二外教师全程指导,北二外师生负责内容制作,依托媒体矩阵,多平台进行全球传播。
“此一去下山探母,千万要小心。走路要走小路,绕过城镇。怕的是稍有不慎,被官府发现他的人……”站似青竹,声若洪钟,言如珠玉,掷地有声。这段惊羡四座的唱词来自北京琴书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才老师在天坛南门剧场的琴书表演《李逵下山》。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古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散,极大丰富了表演和演唱效果。
Wang Shucai is performing the Beijing Qinshu piece "Li Kui Descending the Mountain"
王树才是唯一一名以北京琴书为业的专业古曲演员。近年来,他除了演绎师父关学曾的经典唱段,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变迁、讲述古都风貌的优秀作品,如反映京城胡同变迁的《东四胡同》、反映古代京城水系连通故事的《郭守敬》等。据王树才介绍,北京琴书源自大兴采育和通州马驹桥一带,是最古老的鼓曲形式之一,最初名为单琴大鼓或五音大鼓,后由他的师父关学曾先生更作“北京琴书”。“1951年秋天全国文艺调研报幕的时候,有的叫‘西河’大鼓,有的叫‘京韵’大鼓,到关学曾先生这一报——琴书,大家都不知道是哪儿的。”王树才讲述到。“后来我们先生便和他的琴师吴长宝先生商量:琴书说的是北京的事儿,唱的是北京的曲儿,吐的是北京的字儿,就定名为‘北京琴书’。”
近年来,王树才致力于通过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渠道,推动北京琴书走出北京甚至打破国门,让外国友人也能欣赏这音律优美的东方古韵,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王树才曾指导过来自摩洛哥及新加坡等多地的外国学生,也和他们一起参加过《星光大道》等综艺节目。“只要你会说中国话,就能学北京琴书。”王树才说。“如果有同学来找到我,想要学习琴书,我一定会认真地教,积极传授咱们这门民族艺术。”
开头提到的《李逵下山》表演,观众中就有一位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黄盛丰。他被这段精彩绝伦的琴书演绎所吸引。演出结束之后,他来到后台与王树才老师交流。王老师盛情欢迎,并热情地教授了他一些琴书的基础技法。
“琴书听着简单,其实要掌握那个韵味儿也不容易。”王树才回忆道。“我当年和我们的老师、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学习的时候,光一句就学了六个月。”在老师的悉心带领下,黄盛丰开始尝试着发音找调,在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加深了对琴书的了解。“谁都爱听,长命百岁,这句吉祥话,啊呀——”这是三十多岁初学琴书的王树才曾花费半年才得以流利掌握的唱段,如今从黄盛丰的口中以青涩的发音和稚嫩的形式吐出,像是时空上的重合与衔接,像是一条贯穿古今、连接中外的奔流不息的澎湃江河。
王树才教授黄盛丰演绎北京琴书
Wang Shucai is instructing Huang Shengfeng in the performance of Beijing Qinshu
现在,北京曲艺团和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联合举办了曲艺班,教授包括北京琴书、京东大鼓、单弦等非遗文化在内的一系列课程。王树才说,过去有句俗语叫做“活保人,人保活”,倘若没有艺术家来呈现,再好的作品也会是一杯白开水。而非遗传承人所做的正是将这白水烧烫煮沸,添以茶叶,焕其甘香。“当初我们先生收我做学徒,义务免费传授,一分钱也不收,甚至还管炸酱面。有时候坐车回家兜里没钱了,先生还给你100块钱让你打车。”王树才讲述到。
正如王树才所说,非遗传承如同择水煮茶、旷原植木,是一个不断承接与开辟的过程。从古至今一位又一位的非遗传承人就好似无私燃烧的蜡炬,以一己之火光,亮天下之苍穹。从黄盛丰口中一句脆生生的“长命百岁吉祥话”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动人的故事出现,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亮声音传递下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文字丨陈一
翻译丨孙巍伟
视频|唐艺文 杨昊 崔润
宋明瑶 谢泰扬
编审丨徐满哲 孙婧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