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主办,由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协办的“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推广暨“基于学习品质提升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课程成果推进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角门分校隆重召开。活动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活动。北京市多个区县的教师也齐聚一堂,参与课堂实践聆听各位专家为教师们带来的思想盛宴。
第一阶段为“聚焦课堂学习 关注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展示”,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6位教师,带来了有关幼小衔接与课程一体化设计、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的展示课。其中蔺玉兰带来对《创意思维——跑跑镇》,探索“师-机-生”互融共生教学策略,打造智趣相融的幼小衔接学习模式。通过“听”“说”“画”三个人机交互的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形成递进式的思维提升。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室焦玉明副主任在评课中指出,这堂幼小衔接课程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AI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化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现了教育创新的成果。同时,建议学校将成功的绘本课程成果转化,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书记王艳红
活动的第二阶段为“聚焦课程建构 关注整体育人”的深度探索。第一分论坛是关于“贯通课程”的学术交流。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王艳红书记,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深度剖析了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贯通教育机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苏海燕主任,则通过《雏鹰课程向下扎根向上飞翔》的报告,生动展现了课程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副校长张鑫的《塑造未来教育的核心力量》主题报告,前瞻性地探讨了课程创新对未来教育的影响。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研究员鲁小凡,以《贯通思维: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剂——以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为例》为题,详细阐述了贯通思维在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丰益分校副校长乔静
第二分论坛深度聚焦“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丰益分校副校长乔静,以《智慧螺旋——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交融》为主题,引领观众深入理解项目式学习的精髓。同时,角门分校主任张珺与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优秀教师何鑫、李倩,共同呈现了三场精彩纷呈的案例分享,分别是《游戏创想家 课间乐趣+》《以玩会友 玩出名堂》及《玩转马达加斯加》,生动展现了项目式学习在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上的独特魅力。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丰益分校副校长李建敏
第三分论坛深入探讨了“衔接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路径。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丰益分校副校长李建敏分享了《原来可以这样好玩:基于幼小衔接课程实践的研究》,细致剖析了幼小衔接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海淀区玉泉小学校长王红艳则带来了《小学低年级段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课程首席代金风以《衔接课程:我是小学生啦》为主题,生动描绘了初入小学阶段的适应与成长。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校长梁小红的《会展之毕业季课程:万物皆数,原来如此》,揭示了毕业季课程中的数学魅力与生命教育。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小学校长张岩探讨了《涵养生命创造力的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祁红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角门分校副校长
第三阶段的主题研讨会则聚焦于“基于学习品质提升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首先,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祁红发表领导致辞,为研讨会奠定了基调。随后,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角门分校副校长张蕊带来了《基于学习品质培育的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报告》,深入剖析了幼小衔接阶段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教研员魏雅平则围绕《立足学科,实践育人——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分享了项目化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方面的探索与经验。最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群以《构建品质课程与有效育人的实践研究》为主题,阐述了品质课程构建对于学习品质提升与有效育人的重要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牛瑞雪进行了点评。活动最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刘婧主任和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王凯主任分别做了总结性发言。
本次活动历经三个阶段,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建构,再到学习品质提升研究,每一环节都展现了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及其伙伴在教育创新上的成果。通过实践案例与学术研讨,与会观众见证了学习品质提升的方法,领略了贯通课程、项目式学习及衔接课程等教学模式的魅力。
(文/本报记者 张秋颖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