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热点|语文独立设科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助力语文教育现代化
2024-12-11 12: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语文独立设科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刘国正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著名作家莫言、苏童等33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参加本次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在致辞中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语言文字和语文教育肩负着新使命新任务,需要处理好语言文字与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文化与提升全民素质、语文学科与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与语言文化素养、语文读本与语言规范标准、语文教学与语言智能技术、语文开放与扎根中国大地等若干重要关系,让语言文字育人要素价值见人见事见成效。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在致辞中指出,语文独立设科的120年,也是不断继承经验和创新探索的120年,涌现出诸多成就卓著的语文教育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在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切实研究如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统筹考虑如何通过语文学习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是语文独立设科的全程见证者与重要建设者。北师大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承担国家基础教育任务的重要阵地,承担建设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任务,承担领衔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任务,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秘书处工作,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已成为中外瞩目的文学教育重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主持专家主旨报告。

于漪先生认为本次研讨会,就“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主题开展高水平学术研讨,很有价值和意义。她指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面向全体学生,彰显教育的公平公正和人民属性,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借鉴世界各国语文教育的有益经验,在“化”字上下功夫,丰富充实自己,说中国语文教育自己的话,坚定地走中国语文教育自己的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为强教强国做贡献。

刘国正先生回忆了追随叶圣陶先生编写教材的经历。他强调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历经百廿年求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语文教育,必须守正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我们要尊重传统,科学地进行分析研究,吸取其中一切积极因素,作为发展当今语文教育的源泉与滋养。

顾明远先生指出语文设科对中国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他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阅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去体验体会。语文教学需将时代背景讲清楚,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他还特别指出语文教师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使他们成为具有国家情怀的、有政治本领的时代新人。

王宁先生指出语文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交流能力、书写能力、辩论能力等等。她针对语文教育现状,从语文课程的继承和发展角度,提出要重拾语文教育的威望,要把人的素质的评价作为每个人心目中重要的一个标准,这个就是素养,是全民的素养。人的素养的高低,都可依照语文教学的效果来判断。她还特别指出语文的理性,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是通过汉语自己的语言中间,在文化上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挖掘中国语言文字里特有的规律,发挥语文教育的文化认同功能,致力于追求科学的语文教育,使语言学、文学、文章学等学科为语文教学提供专业服务。

温儒敏先生认为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为普通的国民,为绝大多数学生日后的谋生和发展兜底。所谓兜底,就是重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社会性,重新强调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民主、关注民生。语文老师要脚踏实地回归生活,回归现实,为大多数普通的国民谋生和发展考虑。切实从平时的考试抓起,要懂得平衡。他还指出,语文教育改革应当是渐进的、积累的,贯彻新课标,使用新教材,要守正创新,要总结前人所积累的好的经验,稳步地推进改革。

顾德希先生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对张志公先生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这“六字箴言”一个是针对知识所得,意即不要追求知识系统化,要少而精,然后“好懂”,易于学生接受,这六个字也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观。对语文教师而言,这六个字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它既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要求,也包含着对语文学科主体内容的思考。语文知识很重要,贵在少而精,贵在学生获益大,贵在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好。他认为“精要、好懂、管用”观点对语文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莫言认为从识字造句到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都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语文教育重在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遣词造句,用生动、准确、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表述事物、传达感情。他认为作家的一切创作都是在学习语言、锤炼语言,其真正风格也体现在语言中,语言要靠语文教育来逐步掌握,写作是语文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步骤。苏童认为,修辞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形式。修辞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其对语言的精准使用和诗意表达的延续上。修辞既是作家表达个人经验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学作品形成独特审美风格的关键所在。

活动现场,李宇明、于殿利、郭戈、过常宝等25位专家,从语言学、文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多维度、多侧面、多视角探讨了语文教育。专家们的观点精彩纷呈,涉及语文教育方方面面,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立意高远,见解深刻,阐明了语文独立设科的深远意义,真正体现“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会议主题。

研讨会还专门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高等教育出版社龙杰副总编辑介绍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资料(1902-1999)”丛书样书发布的背景,该丛书有专集10卷、合集15卷、选集10卷,共35卷,计1500余万字。本丛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翔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在语文独立社科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举行本丛书发布仪式,这既是对120年来为语文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贤们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语文教育的最好祝愿。

研讨会最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教授做闭幕式总结。她表示语文独立设科120年,也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走过了风雨兼程的120年。120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二是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语文教育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语文教育理论资源。三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宗旨、目的和任务。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阅读与继续教育事业部协办。

(来源:文/通讯员 付雨欣 柯晋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