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历经时间积累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进一步促进昌平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不断挖掘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昌平区教委组织开展了2024年昌平区中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系列比赛。
交流研讨
11月30日,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副主任张献民、民族体育部部长杨威走进昌平区南口铁道北小学,调研指导校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
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丽梅、体卫艺科科长刘健鹏、昌平区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负责人杜建军、昌平区中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负责人冯广龙、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班建龙、昌平区南口铁道北小学校长王学成参与了研讨交流。
张献民对近年来昌平区教委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肯定。大家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展开了交流,共同参与比赛启动仪式,观看学生比赛。
推铁环比赛
11月29日,由大东流中心小学承办的“赴任教育 出彩童年”2024年昌平区第一届中小学生推铁环比赛成功举行。
推铁环是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也是我市优秀全民健身项目。推铁环在我国民间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一种游戏,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滚铁环活动非常普遍,其历史源远流长。这种游戏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户外游戏,更是一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发展民族体育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健身习惯,延长其生命力。
绫球比赛
11月30日,史各庄中心小学承办的第二届“成长杯”绫球精英赛成功举行。昌平区共有10所学校,31支代表队,275名队员参加。比赛中,各代表队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体育精神。赛场上,队员们积极拼抢,默契配合,勇于拼搏,依靠集体的力量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绫球运动是根据北京满族、回族“拽包”而形成的一项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器材是布(绫)缝制而成,布包形状是正四方(菱形),布包内填充的是谷物和铜铃铛,互相传递时发出“铛,铛”的声音,可以称“铃”。因为含有这三方面意思,所以定名叫“绫球”。其主要由传接、抢断等基本技术组成,当队员们穿梭于攻防两端,攻得凌厉、守得耐心时,绫球飞行的多彩线条和悦耳声响也交织其间,比赛因此更加赏心悦目、妙趣横生。
夹沙包比赛
12月6日,由南口铁道北小学承办的第二届“尚美杯”夹沙包精英赛成功举行。
夹包由流行于北京地区多个民族中的传统游戏发展而来,经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挖掘整理,已成为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赛场上,队员们双脚夹包、腾空前摆,在身体发力的瞬间,沙包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个人赛比拼的是沙包的飞行距离;团体赛中双方队员隔网而立,互有攻守,根据沙包落地所在的得分区域,获得相应分数,得分高者获胜。
2024年昌平区中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系列比赛的成功举办,帮助学生们强健体魄、陶冶性情,激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和运动员们的体质之强、竞技之趣、团结之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近年来,昌平区教委积极组织参加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各项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申请并承办了2024年北京市夹包邀请赛。区教委将继续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推广与竞赛组织,不断挖掘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素材来源:区教委体卫艺科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冯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