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能谱CT技术引领海关安检新纪元
无感通关高效护航跨境贸易
在当今中国,物流快递如同国家的经济血脉,每日承载着数以亿计的包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流通。在这庞大的物流体系背后,有一项技术正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包裹的安全,它就是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强与其团队研发的“面向智慧海关的薄壁能谱CT实时精准无感通关关键技术及应用”。这项技术凭借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在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为物流安检领域的一道重要“防线”。
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确保每件物品的安全无虞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CT安检设备因其体积庞大、部署困难,难以满足现代出入境口岸高效、紧凑的查验需求。针对这一痛点,陈志强与团队另辟蹊径,首创了基于超短弧源探结构的能谱CT成像新模式,并研发出薄壁轻量大孔径行包货物查验CT系统。系统的应用大幅缩减了设备体积,增大了货物通过的孔径,为跨境物流监管带来了从传统到智能的飞跃。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通过优选视角的快速变维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对违禁品的实时准确检出。同时,五级细粒度双模态商品字典的CT图单比对技术,则让应税商品的自动核验变得轻松易行,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工比对带来的效率低下和准确度不足问题。
在提升安检效率的同时,陈志强和团队还关注到了通关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嫌疑人包的跟踪与拦截。通过算法创新,他们首次实现了人包关联的无感通关和精准拦截,这一突破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通关效率,更为海关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这项突破性的技术已经全面部署在国内42个直属海关的341个业务现场,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它的出现,为中国海关跨境贸易监管的现代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全球跨境贸易的智慧监管贡献了“中国方案”。
陈志强与团队的这一创新成果,体现了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跨境贸易监管将更加高效、智能,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月12日15:35,敬请收看北京卫视《创新者说》,感受我国物流海关领域技术突破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