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穿过午门走上内金水桥,就进入了太和门广场,眼前一座金碧辉煌的重檐歇山顶建筑耸立在汉白玉丹墀之上,这就是太和门。在丹墀之下有一对铜狮子分列中轴线两边面向着南侧的金水桥,在两只狮子之间,中轴线东侧有一座两人多高的汉白玉石阙,又称为石亭;对面西侧有一个半人高的小型方形汉白玉石匮,或称为石匣、石函、石柜。从名字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保藏国家文书档案的“石室金匮”。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过自己“紬石室金匮之书”,“紬”可以理解为检索整理图书。《汉书》也有记载:“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看来金匮石室相当于皇家的保险柜。那么太和门前的石阙、石匮是否就是汉代的石室金匮?
太和门是北京故宫最大的宫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在明代,因三大殿被火,奉天门成为“御门听政”所在,皇帝在此临朝办公,接受大臣官员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而且每年很多册封典礼都在此举行。据此,上述两座石设之谜已经有学者做过探寻(杨征《嘉庆的谜题:太和门广场的石亭有何作用?》,《北京晚报·五色土》),指出石阙为诏书亭、石匮为册宝之匣,并发现最早见于下面的三张绘图:
一是明代余士和吴钺绘制的《徐显卿宦迹图》册,其中“金台捧敕”的部分展现了皇帝在皇极门御门听政情形,可见石阙和石匮同在丹墀下左侧,石匮在前,石阙在后,并未分布于东西两边。
明《徐显卿宦迹图》册中的“金台捧敕”,石阙和石匮同在皇极门丹墀下左侧
二是清代王翚、杨晋等绘制的《康熙南巡图》,在第十二卷中绘有太和门及丹墀前的两个铜狮子,而这两座石设也是同在一处,与《徐显卿宦迹图》册中的几乎一样。
清《康熙南巡图》,石阙和石匮同在皇极门丹墀下左侧
三是清代海望、郎世宁、沈源等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其中太和门丹墀前右侧绘有一只狮子和石匮,左侧则漫漶不清,推测应该有另一只狮子和石阙。看来,两座石设最初就在一处,直到乾隆年间,可能出于对称性的文化和美学观念,估计也是乾隆皇帝的讲究,石设才分布两侧的。
清《乾隆京城全图》,太和门丹墀前右侧有狮子和石匮
再搜检,非常清晰的信息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万国来朝图》。图中石匮与今相同,不过东边的石设不是石阙,而是日晷。是历史果真如此,还是画家错画了呢?都有可能。但无论如何,明清两代的绘图充分证明了太和门前的两座石设由来已久,其形制规格可能略有变化,最值得探讨的是其用途和意义。
《乾隆万国来朝图》,图中太和门前左为日晷,右为石匮
来源:《故宫太和门前的两个石造陈设之谜新探》
作者:王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