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北京市全域教研领域三“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导向下的学科综合与跨学科主题研究”研讨活动在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承办。该活动是2024年北京市“教研共同体”系列教研活动之一,与会专家学者与东城区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导向下的学科综合与跨学科主题研究。
13节跨学科主题课 激发师生创新思维
“小萝卜头,你好吗?今天我们了解了你的故事,我想写一封信给你……”活动中,来自灯市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虚拟还原了烈士“小萝卜头”的形象,并和他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这是灯市口小学一节主题为《致敬少年英雄 传承红色精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张静媛将语文、道法和音乐相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参观,了解并讲述刘胡兰、海娃、“小萝卜头”等少年英雄的故事。“我们想告诉你,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这是无数和你一样英勇无畏的英雄们用牺牲换来的。我们想为你戴上一条红领巾,表达敬意。”授课教师张静媛介绍,这节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历史中的人物“活”起来,“我鼓励学生利用舞台剧、AI技术等多种展现形式,让英雄人物更加鲜活地走到孩子们身边。”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闫勇在点评中表示,跨学科学习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教师在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课堂定位问题,要明白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科素养;二是要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我和英雄之间的关系’问题,让英雄人物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和实际感悟。”
此外,在当天的展示活动中,还有来自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等学校师生带来的其他12节跨学科展示课。“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是指的哪一种类的鹅”“你如何做好家乡文旅‘推荐官’”“如何利用人体工学做出一把舒适的椅子”……师生们在课上“脑洞大开”,通过一个个主题研究,不断激发创新思维,碰撞智慧火花,了解身边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六大实施路径 撬动师生课堂深度变革
在经验分享环节,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吴健,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陆军分别发言,介绍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实践经验。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吴健在发言中介绍,学校积极践行跨学科理念,提升学校综合育人品质,构建了“逐光同行,向阳生长”的“一六三三”课程实践体系。以根植于课堂的“逐光文化”为核心要点,以逐光之健、逐光之品、逐光之语、逐光之艺、逐光之创、逐光之智六大课程领域为主体和基础,设立了思政、共育、研读三类强基课程群和体育运动、艺术表现、科技创新三类拔尖人才课程群,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跨学科综合育人的本质在于关联,要将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紧密相连,将课程建构与综合实践有机融合,将学科目标与学生生活实践无缝对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贯通。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创新,学校教师课程领导力有所提升,学生学习活力与深度不断增强,学校也在撬动新课堂生态改革中,进一步提升教育品质和影响力。”吴健说。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陆军分享学校以老教师“故事爷爷”孙敬修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故事文化”为基础,创新“故事课堂”的经验探索。陆军介绍,近年来,学校从课程目标入手,引领教师不断探究并形成了“故事发生——引出问题”“故事发展——探究问题”“故事曲折——解决难点问题”“故事高潮——提升解决问题”和“故事延续——拓展新问题”的“故事课堂”教学模式。“以‘故事课堂’为抓手,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以‘故事课堂’为载体,营造学科育人场域;以‘故事课堂’为途径,不断做实‘全人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孩子们系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陆军说。
“东城区在如何推进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方面,初步形成了问题驱动、区校协同、重点发力、多措并举的工作思路。”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表示,主要有六项实施路径:一是以科研课题和项目为抓手,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二是以教研为引擎,创新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方式;三是以跨学科、跨学段融合式或项目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体现学科价值;四是组建校际间的研究联盟,设立项目实验学校,开展校际和校内的经验交流;五是开展系列培训赋能教师的发展,以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激发教师成长动力;六是聚焦课堂教学,培育典型案例。“通过这六大路径,全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形成了全学科全学段参与的态势,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典型案例和成果,促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将国家的课程育人蓝图切实转化成为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撬动师生课堂的深度变革。”崔楚民说。
三大主题论坛 7所学校分享智慧经验
主题论坛分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建特色课程群和教研机制与保障三个主题。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等7所东城区学校负责人介绍了学校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的经验成果。
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和平里第四小学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方案中,形成了涵盖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项目式学习、STEAM等学习策略,设计凸显综合性、实践性的课后服务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深度的学习体验。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在全学科阅读与跨学科实践方面开展探索,鼓励师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提升阅读素养,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学校设计了‘制度保障——师生阅读工程推动——课题引领——课堂+实践’阅读实践推进模式,逐步实现‘学习阅读’向‘阅读学习’的转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副校长徐颙介绍。
而在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构建特色课程群方面,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以校园古建筑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跨学科学习巧妙融合,探索出“循迹古韵”课程。设计古建文创、开展手工模型制作……课程融合了多种学科,让学生通过学习筑牢文化根基,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深入挖掘戏剧教育育人价值,以美育为支点,构建和美、盈美、极美三级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创新探索“万花筒7+N”课程群,以思政、语言、学科、健康、逻辑、劳动、艺术七个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将“N”定位在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和多场域互动等主题的研究上,鼓励课程群内、课程群之间的整合交叉设计,吸纳、整合社会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家校社协同学习共同体,以AI技术赋能课程,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此外,在教研机制与保障方面,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以四类跨学科教研模块,通过多样化实施主体和内容领域,推动教研模式迭代升级,激发教师创造潜能。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以年级组教研为撬动点,构建“五大课程群”,变革教与学方式,创新探索年级综合课程建设机制与整体设计的实施路径,丰富年级综合课程清单。
在点评发言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表示,跨学科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加法,应该变成减法或者乘法。学校要挖掘资源,形成特色,以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来撬动90%的学科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一要注意厘清学科和跨学科之间的关系,不能“硬跨”,要注重学科学习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二是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跨学科要深刻把握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三是要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真实问题和情境的深度学习,真正有实际获得。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平指出,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科的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东城区部分学校在有效利用资源、形成课程一体化设计等方面有了一些创新举措,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课程教学和教师教研中,确保了实施的高效性,凸显了“在地化”资源有效利用,实现课程化特色,形成教研机制制度化的规范和保障。王建平表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探索性的课程形态,也是一个探索中的教学形态,教师要立足学科,主动跨界,关注学科内容整合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和问题解决程度。
(文/本报记者 苏珊 学校供图 来源:现代教育报)